谁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GDP增长率,广大的老百姓很难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实惠。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就是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的增速长期低于GDP的增速。时下的观点大都认为,内需不足是因为收入不足或收入的不确定,所以许多建议都是围绕着如何给公务员加薪或者如何让农民增收进行。我认为,中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生产者——消费者议价力量不足,只有逐步提高中国的生产者——消费者议价力量,才能从实质上逐渐改善中国的内需。
中国的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强烈的“政绩冲动”的地方政府往往“唯GDP马首是瞻”。在制造GDP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官员很容易发现通过政府投资和吸引外资能够更快更多地制造GDP。
地方政府为什么喜欢自己投资呢?在中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进行一些符合自身偏好的投资,如果这种偏好不符合市场偏好,那么这些投资就会成为体制性无效投资。体制性无效投资往往包含着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的“挤出效应”。地方政府的议价力量过大,并且通过干预商业银行和软化预算约束把自身偏好显示出来,而地方居民则没能把自身偏好通过市场显示出来。这样一来,地方政府的发散信息得到了有效的使用,而地方居民的发散信息则没有得到有效的使用。居民由于不能发出自己的有效信号而不能显示自己的市场偏好,不管是投资偏好还是消费偏好。这是造成中国内需不足的原因之一,其本质在于地方政府的偏好代替了居民的偏好。
地方政府为什么喜欢招商引资呢?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发挥了“制度供给”的作用。这种作用实质上是降低了制造GDP的成本。在当地企业的组织能力和组织资本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引进具有组织优势的外资可以收到“短平快”的效果,而有任期约束的“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官员最看重的就是这一点。
外资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资金约束,资金约束的背后是技术约束、管理约束和市场约束。这样一来,外商的偏好就可以通过市场反应出来,而“内商”的偏好则没有通过市场充分显示出来,外商的议价力量过大而“内商”的议价力量过小。
外商的优势毕竟集中在国外市场,国内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本来就不足,再加上地方政府“重外轻内”,这就造成了中国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能有效“匹配”起来,换句话说,导致了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中国内需不足的另一个原因,其本质在于外商的偏好代替了“内商”的偏好。
居民的偏好由于上面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而不能显示出来,只是中国内需不足的主观原因,而中国内需不足的客观原因则是广大居民收入不足。
居民消费离不开居民收入的支撑。中国居民收入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作为生产者的居民的议价力量不足,当然,议价力量不足的具体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企图利用中国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我们就必然会遇到议价力量不足的问题,因为不熟练劳动者的可替代性太大了,所以参与位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的加工制造只能获得满足个体理性约束的极少部分的劳动附加值。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提高不熟练劳动者的素质、提升不熟练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才有可能参与相对更高端的国际产业分工,才有可能分阶段有步骤地提升议价力量。
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是提高中国居民议价力量的必要和重要手段。对那些具备一定素质的劳动者而言,要努力解放他们的企业家精神,鼓励他们创办符合比较优势、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降低民营企业的进入门槛和地方政府的行政成本,从而提高中国企业家和潜在企业家的议价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内需的提高是要分层次分类别的,因为对不同素质的劳动者而言,提高议价力量的手段是很不一样的。应该“让有能力提高议价力量的人先行动起来”。总而言之,中国内需的提高需要的是提高居民的议价力量,让他们能够显示自己的消费偏好,让他们能够显示自己的投资偏好。
中国经济到该保护内需增长的时候了!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