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电力过剩将面临生死选择
由于电力紧张,近两年许多投资主体对电源点建设投注了极大热情,出现了电力建设罕见的高增长。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5年左右,电力将出现大量过剩。届时,由于市场化程度提高,电力行业将重新洗牌,一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电力企业必然会陷入生存困境。
电源建设无序投入后果堪忧
据了解,电力投资者中有电力企业本身的大规模投资,也有大量新进入的其他资本。今年前两个月,各地报送到国家发改委要求批准建设的项目,就已达到全国现有装机容量的2/3,总容量高达2.5亿千瓦,其中强烈要求今年开工的就有1.4亿千瓦。而目前在建电源项目中,已经开工的电力项目装机总容量约5000万千瓦,投产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700万千瓦。此外,还有接近国家批准量一倍的非批准项目“黑户”。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保日前对媒体说,现在我发愁的不是建电厂太少了,而是在短缺时建了过多电厂,说不定几年以后电又富余了。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叶荣泗曾指出,绝大多数地区的电力供需可望在明年夏天后由紧张转向缓和,并在2006年实现基本平衡。如果出现经济增速转缓,以电力行业目前的发展势头,电力过剩将在所难免。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的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乌若思也担忧地说,电源建设投资过热的根本原因是许多投资主体过分乐观的市场预期,有人认为只要办电厂就能赚钱,这是错误的。因为即使在目前电力紧缺的情况下,有很多电厂还是亏损,特别是规模小又远离生产原料的电厂;还有过去的一些老厂,由于电煤价格浮动,运能紧张,设备维修费用高等诸多因素,现在也是普遍亏损,将来电力生产能力一旦达到市场需求的120%左右,竞争会非常激烈,很多电厂会被淘汰掉。一个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应该非常充分,建设、管理才能规范。现在有的投资,没有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不顾后果,一哄而上,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样的电厂怎么能有很大的效益?
在谈到目前的电力建设状况时,四川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虎廷也有同感。他说,这几年因为电力紧张,国家、省市县包括国有的、民营的、股份制等不同体制的企业都在搞电厂,国家批准的都在上,因为经国家批准了在银行就可贷到款。还有地方批准的,民营企业也占相当大的一部分。我担心煤炭供应今后是大问题,就乐山市来讲,每年的煤炭产量是500多万吨,基本持平,而新上的电厂就需要电煤600多万吨。本来西南煤炭就少,建这么多的火电厂,到哪里去找煤炭?即使能够找到煤炭,运输瓶颈问题也无法解决。
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调查,因为全国新电源点建设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电力设备价格的大幅攀升。在国内电力设备市场上,30万千瓦机组的价格上升了30%,60万千瓦机组的价格上升了40%以上。由于利益趋动,电力设备、电力商品在交易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也逐步增多,进一步加大了电力投资和经营的风险性。成本上升和今后电力市场竞争加剧,将给今后电力企业的收益和投资回报投下严重阴影。
乌若思说,现在建两台30万千瓦机组电厂最少都得25个亿,两台60万机组都是50个亿左右的投资,如果只有一二个电厂,一旦你这个电厂亏就等于百分之百的亏损。50亿的投资每年还贷最起码连本带息得还7-8个亿,必须得正常运营才能还贷,如果本身还在亏损,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电力企业重新洗牌在所难免
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电力增长系数相对稳定,每年增长三个百分点左右就能够满足需求。我们属于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投资比较热,需求量大,据推算每年需要增长10%左右,才能满足所需求的电量。现在总盘子将近4亿千瓦,电监会的统计是在夏季高峰时缺3000万千瓦,还完欠账后,每年三、四千万左右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增长速度。
如果高峰期电力供应达到平衡,实际上在非高峰期就已经出现过剩了,据资料显示,到2006年,供求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根据现在发改委批的项目加上大量无法统计的黑户,陆续都将在2006年开始投产,那么2006年以及其后两年必然出现一个投产高峰,减去每年10%左右的增长需求,到2009年左右中国的电力供应可能过剩20%左右。
大量过剩,自然就会出现激烈竞争。如果集合竞价、电力直供达到普及程度,那么电力价格就会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电力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有一些企业必然出现停机待工,生存艰难。
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计划部经理李平诗认为,若按现在的开工规模和投产规模,2006年电力供需总体上能够达到平衡。预计2007、2008年,电力将会出现大量富余。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虎廷说,5年后,肯定要重新洗牌,有的企业会做得更大更强,有的企业则会被重组或死掉。 (尚志新 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