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改制 使破产企业重现生机
资源枯竭型企业和特困企业的出路在哪里?是一破了之,还是利用国家有关政策进行改革?韩城燎原煤矿从破产到改制,再到重现生机的事实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打着国有企业的牌子,戴着全民职工的帽子,却过着下岗职工的日子。”这是韩城燎原煤矿千名职工在企业困难时期心态的真实写照。
建于1958的燎原煤矿,原名“八一”煤矿,属地方性小煤窑,当初的年产仅为万余吨。文革期间,“八一”煤矿更名为燎原煤矿,1984年因安全生产状况不好等原因,移交给韩城矿务局管理,从而变为国有重点煤矿。1994年韩城矿务局投资近5000万元,建成了一座年入选能力45万吨的现代化洗煤厂。但由于资源枯竭,地质条件差,前几年煤矿行业整体不景气等原因,从1997年起,连年亏损,到2000年企业已负债高达7000多万元。沉重的压力、疲软的市场,迫使煤矿走到破产的边缘,千余名职工放假长达34个月,生产经营举步为艰。燎原矿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12号文件,决定对资源枯竭矿井和特困矿山进行政策性关闭破产,燎原矿被列入国家“1440”破产项目。破产了,剩余的几百名职工又该怎么办?曾是国家重点煤矿的燎原矿难道就一破了之吗?面对此,燎原矿原班子5名党政领导和共产党员,在极其困难的前提下,抛弃个人得失,带头买断工龄,卖掉自己的身份,他们又动员246名下岗人员,通过买断工龄等手段,一次性出资875万元在拍卖大会上,买断了矿井的有效资产,实现了企业产权的根本性置换。
谁能使燎原矿绝处重生?什么办法能让燎原矿东山再起?那就要对企业进行改制。2002年8月,依照《公司法》,买断工龄的246名下岗职工以股民的身份参与企业发展的大计,他们选举出了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以董事长梁建仓为首的新班子在企业彻底脱胎换骨的改制中诞生了。“国有民营也好,私人企业吞并了国有煤矿也好。话让别人去说,我们只有干好自己的事。”记者采访梁建仓时他用这句话形容当时的心情。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