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走近“415”
“415”,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一个综采放顶煤工作面,也是11·28特大瓦斯爆炸的事发地。
今年8月14日,我在陈家山矿采访时,曾在陈家山矿宣传部副部长刘孝文的陪同下,到达过这一作为铜川矿务局质量标准化的顶级示范点。矿难的日子里,我和孝文谈起了那次采访,感慨良多。
当日6点多种,我们早早起床,换好工作服,穿上胶鞋,戴了安全帽,领了矿灯和自救器,又经过检身处接受了安全检查,随着7点班工人,我们坐上了第三节车厢,下井了。
机车启动,我们和同车的矿工攀谈了起来。
“我们煤黑子哪能比得上城里的工人。下井,要换工作衣,走巷道,要吸煤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处得留心安全。干起活来,一身汗,一脸黑”。
几位矿工七嘴八舌地唠叨起来。
“下了20年井,我一家三口还住的是牛毛毡房,啥时能买上楼房就好喽”。一个年近50的老矿工说。孝文介绍他姓陈,掘进队的。
随着轰隆隆的机车声,车向平峒口开去。我们把话题转到2001年陈家山矿4·6矿难,我就问车厢内的人那时有没有受伤的,综采队队员彭方民乐呵呵地说:“多亏那晚我和媳妇吵架,早上上班,媳妇追着打我,没上成班,要不都没我了。”
洞内是复线,不时有机车牵引着煤车迎面驶过。说话声听不到了,只有震耳欲聋的列车响声。再看那几位矿工,一个个歪倒着,闭眼睡着了。
我打着灯,焦急地盼着到达终点。约摸40分钟的样子,终点终于到了,孝文对我说,这里距井口6350米。
下车后,我们随陈家山矿副总工程师刘铁奇向“415”工作面进发。背后,冷风嗖嗖;脚下,不是道轨,就是水窝;头上,铁网挡着煤矸、岩石。我战战兢兢,唯恐石头落下。
一路上,我紧跟着孝文和刘铁奇走。下了两道坡,又紧挨着长长的运输皮带行走,半个多小时,我们才算到了工作面。工作面支柱林立,再往前就是综采放顶煤机组。只见煤从两部溜子送出,一部是从顶板上下来的,一部是从正面出来的。轰鸣的机器声和着扑面的煤尘,这儿,就是“415”,我吓得腿有些发软,直到车开出平峒,我一句话都没说。
直至今天,忆及这次下井,我还直冒冷汗。
我突然想起老陈、彭方民、刘铁奇等人,就问孝文他们的情况,孝文沉默良久,叹了口气,答道:“都遇难了”。于是,我在沉默中生出些许幻觉,老陈住进了刚买的新房子,彭方民又和媳妇吵架没能上班……
但不知今日的“415”,究竟又是怎样一幅境况?!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