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井口有了安全员
“如今矿区变化大,验身工手提大喇叭,先下后上按秩序,乘车时请把链子挂,行车时手脚没外露,所带工具请你拿在手里头,闲着等车咱把安全警句记在心里头。”“说得好、说得好,再来一段,”大家呼喊着。此情此景,不是在电视节目里,也不是在文艺演出的舞台上,而是真切地发生在朱家河矿井口的候车室里。职工们高兴地说:“没见过在咱井口搞安全提醒的,真有意思,说得可真好,真顺耳。”
这是朱家河矿为了拓宽安全宣传工作,利用井口人员集中的机会,通过动输队支部里热爱文艺宣传工作的职工对大家做班前提醒,教育职工注重安全生产。这不,他们的“节目”还在继续:站在安全门里的验身工头戴黄色安全帽,臂戴黄袖章,手里拿个扩音喇叭,笑容可掬地说:“大家既然爱听,我给大家再来一段”,接着说道:“井口井底已装修上头,看完你要把内容记在心里头,习惯性违章咱要杜绝在前头,看完井口往井底走,井下更是有看头,牵引网线直溜溜,机车跑得稳溜溜,大巷扫的光溜溜,邋遢婆娘看了都害羞……,好了,好了,人车快上来了,请各位哥们调理一下心态,准备下井工作。临走,记住老哥两句话,安全生产在心里头,工程质量在咱手里头。”“老哥,你的话记下了,不为别的,为了咱的婆娘咱的娃。”不知是谁喊了这么一句,验身工高兴的眉开眼笑。
本报记者 刘公望
编后语
今天,走进矿山系列报道要和您说再见了。从11月3日开始,在历时57天的时间里,我们的记者分赴全省数十座矿山进行了采访。他们走入千米深的矿井,走入矿工的日常生活,和他们同吃、同住、一起上下班,切切实实地体验了一线矿工的喜怒哀乐,也体验到了矿山企业在改革中焕发生机后的喜人景象,并将这一切用25篇声情并茂的文章展现给了全省的广大读者。
采访中,记者们深深地被矿工们那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甘于清贫的精神所吸引。采访回来后,一谈起矿山企业和矿工们,他们总是滔滔不绝,可以看出,他们不但被那种精神所吸引,更多了一份对一线矿工的尊敬。在这里我们想说一句:“矿工师傅们,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