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助学贷款还款学生仅五成天之骄子面对诚信考验
本报1月19日二版刊登《贫困毕业生的尴尬遭遇》后,记者就助学贷款一事进行了调查,其结果令人深思。
《贫困毕业生的尴尬遭遇》一文,反映某银行与学生签订了助学贷款合同,因钱迟迟未能到学校的账户上,西北政法学院扣了这些学生的毕业证。近日,记者到文中提到的南关分行调查,办公室主任程烁告知记者:该分行承担的西北政法学院等学校的助学贷款业务,前年已全部转到小寨分行。
小寨分行董行长告诉记者,钱没到学校的原因:一是自南关分行将助学贷款业务转到我行后,学校一直没有与我行联系,我们也未与高校签订银校合作协议。此外,校方未再向我们提供在校学生的成绩和品行状况等资料。按规定:学生要获得贷款必须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每门功课必须及格。银行有权掌握贷款学生的学习情况。
由此看来,学校缺乏与银行的直接沟通,是导致助学贷款未到学校账户的直接原因。
在调查中,记者得知:在该行有助学贷款的业务学校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北政法学院、长安大学、西安邮电学院5所院校的510名贷款生。助学贷款余额共计498.39万元,目前已有209名毕业生进入还款期限。
在谈到学生还款情况时,董行长显得一脸无奈。他从微机调出一份资料,看后记者对部分大学生的诚信度产生了怀疑。
到2002年底,已有44名毕业生进入还款期限,现已有22名学生还款,还款率为50%。
到2003年底,已有31名毕业生进入还款期限,现已有14名学生还款,还款率为45.16%。
到2004年底,已有209名毕业生进入还款期限,现已有125名学生还款,还款率为59.87%。
董行长说:今年中国银行是助学贷款的承办行。工行、建行、农行等商业行虽说已不再承担助学贷款新的业务,但面临大量到期的助学贷款,贷款的学生违约率越来越高,达到一半,许多学生根本找不到人,贷出的款又形成新的吊账。大学生的诚信受到考验,没有诚信,哪家银行也不敢再贷款。更何况,清收这些不良贷款,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劳民伤财,国家应就此事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最好在生源地实施助学贷款。
记者随后又到了西北政法学院等学校调查,但各校已放了寒假。
助学贷款是国家一项帮助贫困生的好政策,学校应与银行就相关问题进行经常沟通,才能确保贷款如期足额发放给学生。而学生更应该要有诚信。否则,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大学生自己。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