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谐社会的软肋何在
继2003、2004的“三个代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两个专题研讨班之后,今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党校又举办了《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
什么是和谐社会呢?胡锦涛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如何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搞清我们需要克服的困难,探明我们走向“和谐社会”的软肋。软肋在哪呢?
一、斗争文化。片面强调“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以及“人定胜天”的思想和做法,既违反自然规律,又不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就是斗争文化的典型产物,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濒临崩溃和严重的社会危机。今天,斗争文化在官场、职场、商场和科场等领域,仍有一定影响。斗争文化最大的受害者,是无权无势的普通人和说实话、办事实的老实人。
二、计划经济留下的“双轨制”。“双轨制”使人才、资源、资金、产品分配不公。沿海比内地、西部多;城市比农村多;大城市比中小城镇多;干部比工人、农民多;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比聘任制人员多;国企比私企多;央企比地方企业多。总之,是发达地区比贫穷地区多,体制内比体制外多,特殊政策的比一般政策的多。“双轨制”最大的受害者,是农民。
三、重“青天”轻法治。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成立了一个包袱。许多国人盼着家里出“能人”,有官场的关系;盼着当地出有能力的清官。许多国人遇到难题,就找“能人”拉“关系”,解决不了就一级一级的上访,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这种环境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按明文规定办事的,相信条文的“书呆子”。
要解决以上问题,核心是发展前提下的公开、公平、公正。没有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大量生产,拿什么去公平分配。共同贫穷的时候这些问题不突出,可我们不能再走共同贫穷的路。这就要防止另一个极端的出现,那就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会影响高效率地区、大贡献人员的积极性,会走回大锅饭、共同贫穷的老路上。另一方面,高效率地区和大贡献人员又要适度让步,为实现共同富裕尽一份力。尤其是其它产业要补贴农牧业,这不仅仅是让步,还有还历史旧帐的问题。解放后农业长期贴补工业,今天该“反哺”了!要公平,首要的是起点公平,也就是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公平。知识决定命运,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异常重要,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和资金的分配,同时严肃各种考试、各地考试的纪律,使出生在哪里的德才兼备者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要公平,就要有公开、公正的民主机会和易操作的法治、舆论监督手段。要公平,还要有诚信、互助、有序的社会风尚。
搞清软肋在哪,不仅能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还能明确我们的目标。和谐社会要让说实话、办实事的老实人沾光;要让按明文规定办事的,相信条文的人办成事;要让农民的孩子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要让下岗职工和新毕业的学生都有工作岗位;要逐步做到让所有人享受医保和养老保障。
和谐社会也应当分步实现,不能超出承受的底线,不能乱。和谐社会每前进一步,就能解放社会各阶层的创造力,就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多、更好的财富是进一步走向和谐社会的动力。这种良性循环本身,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我国的“软实力”,也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
□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