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陕汽”永不悔
——记陕西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张玉浦
陕汽集团董事长张玉浦
2005年1月19日,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这一天,北京人民大会堂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宽畅的会议大厅装点得喜庆异常。这是全国企业家的一次大聚会,由权威部门评选的中国“最有影响力企业”和中国“最受关注的企业家”颁奖大会在此举行。当陕西汽车集团董事长张玉浦接过那沉甸甸、晶莹剔透的奖杯时,他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他终于成功了。这个用智慧和才干带领全体职工拼出“陕汽”一番新天地的著名企业家,驾驭着“陕汽”这辆重型战车由秦岭山脚下的岐山高店出发向着更博大更宽广的领域进发。大凡人杰地灵的地方,总有太多太多的不平凡。陕西岐山这块神奇而厚重的热土,从古至今,就牵动和激发了多少人的梦想与豪情!一代名君周公旦,千古奇才诸葛亮……直至今日,陕汽人以快速的发展,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奇迹,演绎着传奇的神话。董事长张玉浦,也以心装天下的胸怀,勤恳踏实的工作,无私奉献同企业荣辱与共的精神和优秀的人品,成为大力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建设不断超越自我的传奇人物……近14年来,企业每年平均以34%(尤其是近年均以60%)的速度高速增长着,总产值从他1990年上任伊始的1亿元,迅猛增长到2004年的55亿元;利税由当时的负数,到现在的每年净增2000万元。生产经营连续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势头,2002年完成销售1.557万辆,实现销售收入26.6亿元,2003年完成2.04万辆,实现收入38.5亿元,2004年销售2.85万辆,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四年翻了三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快速提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中国汽车行业“50家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好的企业”,综合实力位居“中国机械500强”第45位,列陕西省首位。其主打产品15吨以上载重汽车销售占到市场份额的35%,雄居市场第一,重型军用越野汽车占到市场份额的95%以上。同时,出口创汇1332万元,产品出口量占全行业第一。在这一组组枯燥的数字背后,饱含着张玉浦领导下的陕汽人为之付出的多少辛勤的汗水和卓越的智慧。
正是因为张玉浦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正是因为陕汽人也都有着一腔赤诚的热血,所以企业能在逆境中迅速崛起并先后被国家、军委、陕西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汽车行业“50家发展最快、成长最快的企业”、“陕西省文明单位”等多项殊荣。他个人则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最受关注的企业家”、“2004年陕西十大经济风云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并荣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工委个人一等功,多次受到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接见,他还担任了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理事、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副理事长、陕西汽车工业协会理事长、陕西劳模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张玉浦用他的大智慧和大才干,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竞争对手如林的商海中,为我国重型汽车工业的发展,特别为我军国防装备现代化事业,劈荆斩棘,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铸就了他辉煌的人生。
受命危难拓新天
1990年的夏天,阳光灿烂,万物繁茂,但对陕汽人来说却是个倍受煎熬的季节。这个在大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项目——中国重型军用越野车基地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挫折。当时企业负债累累,《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了内参,报道说:“陕汽总厂亏损7000万元,已越过破产警戒线”。此消息惊动了中央高层,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等领导作了严厉批示。一时间陕汽厂黑云压顶,职工们人心浮动,议论纷纷,陕汽这辆在中国军工企业有着重要地位的战车将驶向何方?
时势造英雄,危难出奇才。中国重汽总公司在陕汽做了一个月的民意测验,1990年9月18日,一纸文书,时年47岁的张玉浦被任命为陕西汽车制造总厂厂长。这个从1965年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就一头扎进古周原岐山这座大山里的汉子,在陕汽一干就是37年。他当过技术员,做过设备科长,是陕汽建设最早的创业者、拓荒者之一。1984年,他进入了总厂的领导班子,担任过总经济师、副厂长、常务副厂长等。但当他真正坐上一把手这把交椅之时,他才真正感到这副担子是多么如此的沉重!
首先是巨大的债务包袱像山一样压过来,让人不免生畏。企业欠款何止7000万元,实际累计亏损早已上亿,还有无法估量的潜亏,光银行贷款利息每年就要数千万元;其次是内部的发展走向,像迷宫一样使人茫然。岐山的大山沟留着几千人,西安又开辟了新的生产基地,两地怎样协调发展;另外,人才也面临严重流失……张玉浦在就职后的第一个职工大会上,庄严而深情地说:“即使陕汽再困难,我也决不离开陕汽,我要和大家一起同舟共济、克服困难,把企业搞好。我要是干的好,大家就拥戴我;干得不好,我下台,做一名普通的职工,也要为企业贡献一份力量”。他的话语里没有华丽的豪言壮语,没有拍胸脯举拳头的义正严词,但却句句说在企业的要害上,说在职工的心坎上。他深爱着陕汽,这里有他无悔的年华和人生的希冀,有着太多太多的回忆,他无法割舍这份眷恋和挚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后来面对多次选择和诱惑,他依然坚定地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他的这番话像是一泓清泉,滋润宽慰了大家焦躁的心田;他的话也如同一缕阳光,照亮了陕汽美好的未来。
接下来,他一方面跑银行,想办法给职工发工资,稳定职工队伍;一方面在思考着陕汽的未来。企业何去何从,这是一次非常关键的抉择!在那些日子里,他吃不香,睡不好,他在思考着陕汽的路到底该怎样走。
经过许多个不眠之夜后,他终于做出了令全厂人惊目的重大举措,他果断提出进行企业战略调整,摒弃多元化经营,停止正在艰难推进的轻型车生产,停建阿里山饭店和汽车大厦,收拢拳头,集中力量,一心一意发展重型汽车工业!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厂上下的欢迎和支持。
思路一变天地宽。瞅准了目标,找准了靶心,接下来就只有奋斗,奋斗……他带领陕汽职工发扬第一代陕汽人艰苦奋斗、苦干拼搏的精神,上产量,上规模,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对此,他却丝毫没有知足感,而是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发展步伐。抓科研,抓开发,协调资金,加快西安基地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成功地实现了振奋人心的“三级跳”,陕汽从一个规模较小的三线军工企业,快速向大型企业集团的目标迅跑…
人们一定还记得1999年我们伟大祖国50年庆典那个恢宏威严的阅兵式吧?那一辆辆威武神气、身躯庞大的“陕汽”牌重型军车,拖载着钢铁巨龙般的一门门巨型大炮、火箭、导弹,向全世界展示着泱泱中华大国军事实力的风采,这威风凛凛的战车,就出自张玉浦领导下的陕汽人之手。在那些加班加点赶造阅兵车的日子里,他亲自守在第一线,像个督战的将军一样,两眼熬血红了,嗓子喊哑了,因为他深深知道这批军车所负载的历史使命。当他从电视中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性一刻时,看到陕汽的产品展示在这历史庆典的瞬间而被万众瞩目时,激动的泪水不禁滚落了下来,这泪水中饱含着奋斗的艰辛,更饱含着成功的喜悦和甘甜。陕汽,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名扬天下的一天!
张玉浦在获奖仪式上
创新管理强筋骨
张玉浦过人之处在于他悟透了企业成败的真谛,这就是企业要发展不仅要有好的发展战略,而且还要有好的管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他常说:“决定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应变能力。”还说:“管理不进步,就意味着企业在滑坡”。这些年他们每一步跨越,每一次撑杆跳,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得益于他一以惯之的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手段。他提出,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以效益求发展,以发展求壮大。
陕汽是个三线军工企业,从建厂之日起肌体里就存带着计划经济不良的‘遗传基因’,且又在相对封闭的艰难环境中成长,长期处于传统粗放的管理之中。加强管理,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需要,对企业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十多年来,他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断随着企业的发展创新管理,还借用他山之石,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并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新、活、严、亲、强、狠”六字管理“真经”。
——人力资源管理突出“新”。以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组织体系和管理流程,对管理人员定期定量考核,认真定性评价,观其业绩,参照民主评议,进行奖惩和使用,职工积极性大为提高。
——劳动用工突出“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之需要,在用工方面,面向社会,条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公司用工条件和方式,按有关规定执行。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明确责、权、利。工人干部的身份打破了,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正常流动,形成了员工能进能出的机制。
——分配制度突出“严”。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他上任第一年就以带头自罚之举动,以使言必信,行必果。对经营者的工资收入,体现高风险、高待遇,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对生产分厂,在实行计件工资的基础上,实行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对销售人员实行与货款回收相联系的销量工作制;对技术人员实行新产品提成奖和技术津贴,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销售工作突出“亲”。由于种种原因,陕汽的自主营销活动从1999年才起步,其时市场经济已如火如荼。这时,他们才开始组建了自己的营销队伍。但起步晚并不等于发展慢,这叫后来者居上。张玉浦深知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的重要,他接连推出了“你购车,我服务”的“贴心服务”,轰动了业内,成为了陕西首家服务品牌注册商标。在短时间内很快建起了营销网络。目前,在西安、北京、上海、济南、广东、新疆等省市,建起了20多家销售中心,40多家办事处、120多家特约服务站,100多家改装厂、150余家经销商,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建立起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专业化、网络化的卡车服务保障体系,在重汽行业推出了全面领先的“四大服务”举措,即“行业首家售出不限里程保用维修,首家在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立特约快修站,全新推出‘绿色通道’快捷服务,在全国首家推出卡车俱乐部。”秦皇岛有个用户对该厂这一服务不完全相信,一次汽车出了个小毛病,按说他们也能维修,可他却把电话打到了陕汽,想试试他们的态度。结果第二天他们就派去了专人,很快解决了问题。这个客户马上又打来了电话,说他们公司曾购买过全国50多个厂家的汽车,都没有像陕汽这样服务到家的,他当即表示以后还要大批量买陕汽的车……
——探索国企改革突出“强”。想当年,陕汽在羸弱之时,为发展生产实现质的飞跃,欲贷4亿元技术改造资金,却无门可贷。为不坐失良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积极探索国企发展新模式,与有关厂家先整合、再合资,组建公司;又大胆与民营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创新国企机制,用民营资本加快企业发展。通过资产置换,取得技改的雄厚资金,抓住了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见成效;重组改制实现了企业机制的根本变化,强强联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融合,资产重组加快了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升级。为搞好整个集团的体制改革,陕汽还加大对各子公司的改革力度,实现了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目标一致、利益统一、同步发展。陕汽与湘火炬资产重组后,不仅加快了陕汽发展,且为国企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进一步推动陕汽企业改制的步伐。
——生产秩序的管理突出“狠”。狠抓工艺整顿和现场整顿,从严治厂,把计划的严肃性和市场需求的灵活性相统一,强化调度指挥权威,对生产节拍实行周控制和日控制。在成本管理上,特别强调预算控制管理的严肃性,坚持盘活存量资产,坚持比价采购,不断降低成本,使企业竞争力大大增强。从2003年起,企业又在追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实施ERP项目,同时推行物流管理方式,减少库存和占用,提升管理平台。惟其“狠”,可节流;惟其“狠”,可开源;惟其“狠”,则效益自见。狠之重,尤见爱之深。
张玉浦认为创新需要勇气,更需要锐气;需要敢试验、敢冒险、敢做敢为的风险意识,更需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主持下,在过去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公司先后制定出台了生产技术,质量、数量、安全、财务、劳资、环保、医保等多项分系统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各岗位人员的责任制,从而使公司上下都步入到制度全面、管理到位、操作规范的良性工作轨道。全新、精细、高效的企业管理,把陕汽不断从一个高峰引领到另一个高峰,创造着一个个令汽车行业同事们啧舌、惊叹、叫绝的光辉业绩。
战略制胜创奇迹
机遇产生效益,机遇创造奇迹,同样,机遇也潜藏着挑战。陕汽生产的重型军车参加国庆50大庆阅兵式后,企业产销两旺,企业内部、业界、政府一片喝彩,而善于勤思的张玉浦却敏锐地看到,新的危机正在悄然临近,需要他们未雨绸缪,提早应对。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企业家的张玉浦,不仅有近忧,更有远虑。他提出陕汽必须开始第三次创业,以迎接陕汽第三次大发展高潮的到来。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重汽巨头将大量涌入中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悄孕育。恰在此时,重汽业内形势又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1999年中国重汽集团总公司宣布解散,陕汽划归地方,原本就先天不足,解体时又分给陕汽高达4亿多元的债务。随着集团解体,原来亲如兄弟、同在中国重汽集团旗下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的济南、重庆和陕汽,为了生存顿成了一个锅里抢饭吃的对手。当时,三家都在生产经营着“斯太尔”同一个产品,且技术趋同、产品同质,更要命的是军工企业根深蒂固的存在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计划体性,过去只生产不销售,现在顿时没有了营销队伍,失去了市场,而且陕汽那时的实力也远不如他们……
当时,业内有人断定:陕汽这回死定了!上级领导也为张玉浦捏了一把汗,前面的一道道激流险滩虽然都越过了,这一回他们能闯得过去吗?
智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落叶而知秋,做事具有超常的前瞻性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发展才是硬道理”。他深知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果断决策地打赢品牌战,才能稳立重汽工业潮头。于是,他亲自带领技术专家研究考察,积极与国际重汽巨头德国MAN公司进行全面技术合作,开发具有二十一世纪最新技术的自主品牌重卡,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给用户超值的感受,从而实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品牌战略。更耐人寻味的是,当时好多企业正在迎合用户心理,用“大吨小标”车辆抢占市场,时隔不久,国家全面限制超载之风,这时陕汽的大载重量的重卡正在批量生产,市场终于给了抢占先机的张玉浦和陕汽人以丰厚的回报。仅仅三年时间,这一战略就产生了良好的效益,这种品质优良、服务优质的载货15吨以上重型卡车,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军地客户极大的关注,销量直线上升,有时甚至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他们很快便稳占了重卡市场销售第一的宝座。
在人们都纷纷叹服张玉浦的妙招的时候,他却又以战略家特有的洞察力,捕捉新的发展机遇了。
那时候,陕汽集团西安基地正在建设之中,他常常奔走在岐山、西安两地之间。行走在西宝高速公路,他一下子又来了灵感,我国高速公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特别是西部建设不断加快,多拉快跑,成了汽车客户的普遍需求。他超前地预见到新一轮重型汽车工业发展高潮就要到来。想到这儿,他心中一阵激动,果断拍板投资4亿元资金,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在三年内达到销售收入40亿元的目标。然而愿望是美好的,实施起来却是万般困难。当时陕汽只有5个亿的产值,一下要解决这么大的资金,任他跑断了腿,如何陈述美好的前景,也是无济于事。他思想活,脑子精,遇到难题总喜欢转换角度去思考去解决。因此,此路不通,走彼路。他相信心诚则灵这话。他反复琢磨,在控股权上做起了文章,提出利用民营资本的设想。
看中了的事情就百折不挠地做下去,决不半途而废。这就是张玉浦的性格。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
有人说过,未来的商战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抢先者取胜。张玉浦越来越感到速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可贵。2002年,他顶着重重压力,开始实施资本运作战略。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先后整合了宝鸡华山车辆厂,联合了陕西东隆公司,组建了股份多元化的陕西汽车集团公司,又与多家民营企业资产重组,建立起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他把国有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经济实力与民营经济的灵活机制和雄厚资金有机结合,不但吸纳民营资本进入重汽行业,解决了资金问题,而且较好解决了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种种弊端,使陕汽一下子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他的旗下拥有11个参股控股公司、四大类上千个品种系列产品的汽车集团。如此一来,技术改造很快完工了,新的生产线上去了,优质产品出厂了,年销售很快突破了40亿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玉浦还是个执着而永不言败的人。记得一次在东西贸易洽谈会上,为了能使省委省政府领导能来陕汽展区参加隆重的“火炬一号”行动仪式,他尾随参观领导两个多小时,使领导们深受感动,终于参加了他们四十多分钟的仪式,当领导期望祝福的话语响起,当记者们照相机镁光灯一次次的闪动,当他高举起熊熊燃烧的火炬时,张玉浦由衷地笑了。
张玉浦像一位棋圣,每走一步时就看到了想到了第二步、第三步,甚至更多。同行们都说他是个“奇才”,做事总走在同行的前列。先人一步,独领风骚,这就是他战略制胜的法宝。他先人一步引进了德国技术,先人一步与民营企业合作,先人一步建成国内最先进的重型卡车生产基地,先人一步和汽车生产的始祖德国MAN公司全面技术合作……这些大胆、新颖的举措,令同行们望尘莫及,后悔不迭,但又深为折服。张玉浦兴奋不已,他指挥集团公司在西安街头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车展示,不仅把一辆辆大气、美观、耗能低、力量足的新型重卡呈现给古城人,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一个全新的陕汽新形象展示给世人。陕汽,一个曾经名扬一方的企业,又一次成为了时代舞台上万众瞩目的焦点。大智慧成就了大业绩,大举措带来了大发展,使重组后的陕汽大鹏展翅,名震云霄。
科研创新企业兴
学以致用。在这一点上,张玉浦做得很到位。他是学机械的,多年的生产实践,使他深深认识到,陕汽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要想立于市场而不败,就要时刻把科研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于是,他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使企业勇立市场经济的潮头,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企业一把手的工作千头万绪,可他却始终专业不丢,科研工作紧抓不放松。技术创新是陕汽发展战略的重点,张玉浦亲自主持了从奥地利和德国引进当代国际先进汽车技术,使陕汽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重型军用越野车和重型专用卡车的开发制造上,具有专业技术和独特优势。陕汽以不断满足国防现代化和军民用户的需求为宗旨,采取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产品创新战略,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张玉浦知道如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时代,是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时代,落后就举步维艰,落后就要被淘汰出局。所以他非常重视用高新设备实现技术改造,每年都筹资四五千万元,购置欧美各国的先进设备,改造更新主要生产线,先后建成国内最先进的重型汽车驾驶室阴极电脉油漆线、美国六吨中频炉熔炼系统、一级整车检测线等主要生产线;购置各类先进的数控、程控加工设备,引进韩国的桥壳线,改造建设了国内最大的13吨级重型车桥生产基地。开发了ABS驱动桥、转向驱动桥、门式桥、偏置桥等技术性能先进的总成。
做事喜欢占领先机是张玉浦的一贯作风,也是他长期立于不败的制胜法宝。在国家刚刚倡导环保汽车之时,他就组织科技人员和西安交通大学通力合作,迅速开发出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成为我国最早开发环保型低座板空调公交大客车的厂家。在国家刚要限制超载运输之时,他主持开发了双前轴转向大马力重型卡车,满足了用户需求;他主持开发的2300(8X8)重型军车,采用当代最先进的美国康明斯450马力电喷发动机,还采用了空中悬挂、ABS自动制动防抱死、电涡流缓冲器、集中润滑、轮胎自动充放气等当代高新技术,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受到总装备部和各兵种的高度评价和欢迎,官兵们亲切地称它为“军中之最”。
选准了发展的路子,奋斗的成果就格外显著。特别是从2002年起,他亲自主持引进德国MAN公司F2000先进重型卡车技术,抢先开发出德龙F2000,专家一致认为是可替代进口的我国换代重卡。如今,陕汽生产的重型军车不但是唯一指定装备我军的主力战车,而且陕汽生产的重型卡车也是油田、矿山、码头、高速公路长途运输的主导车型,在15吨以上重卡市场,以34%的占有率连续高居第一位。其产品不但成为陕西省首批名牌产品和国家一等品,而且被评为出口质量信誉良好产品,出口到欧、亚、非洲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也是我国出口欧洲的唯一重型卡车。代表中国重型卡车换代产品的德隆F2000牵引车,在首届“华夏十二车(商用车)”评选中,一举荣获全国商用车“最佳技术进步奖”,受到用户的赞誉和好评。难怪《中国企业报》惊呼道:“异军突起看陕汽。”
文化建设铸企魂
陕汽是个具有光荣传统的军工企业,有着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张玉浦在坚持发扬老一辈陕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同时,又不断为企业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因为企业精神可以产生向心力、凝聚力和原动力。他特别注重从员工的行为中分析文化原因,从干部的经营管理中发现文化特征,从而找出影响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及时点燃创新文化的火花,用企业文化建设的魔力,不断教育、感召、熔铸着企业之魂,引领陕汽人从一个高峰攀上另一个高峰,从辉煌走向更大的辉煌。
一抓企业文化之根。张玉浦常说,马无精神不长啸,人无精神不思进。他认为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根,必须常抓不懈。经过多年文化建设,陕汽人形成了“敬业、笃学、诚信、创新”独特的企业精神。他又根据企业二次、三次创业的艰辛,不断给其注入新的内容。他教导员工,要大力倡导敬业精神,专心致志做好每一件事;大力倡导笃学精神,敏而好学,学以致用;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精神,取信于用户,取信于社会;大力倡导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优,永远追求更好、更高、更完美。经过多年持之一恒的建设,这一精神已深深融入每位陕汽人的血脉之中,并化为了无穷的创造力。 (下转二版)
“火炬一号”行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