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3月18日
北国周末-焦点话题
02

全面奔小康,农民是关键

马福林

我出生在富饶美丽的陕西关中农村,那里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有过国人至今引以为荣的辉煌和灿烂,先后有十一个王朝在这块土地建都,不说物华天宝,至少也算得上人杰地灵了。按理说,这里该是最有理由全面奔小康了,其实不然,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距离小康水平,与当今的城市平民生活相比,尚有较大的距离。换句话说,如果在风调雨顺、土地肥活的关中农村距实现全面温饱尚有较大的距离,那占全国人口近五分之二的西部地区,要整体实现小康还是需要作出很大努力的。

我的故乡就在古雍城的旧址、如今被称为西府的县城边,那里曾经诞生了西周文化,孕育了先秦文化,是个真正可以称作为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虽然我在三十年前就离开那块养育了我生命的土地,但我始终未割断与那块土地的感情,每年里,我都要数次回故乡看看,与乡亲们攀谈收成,攀谈时势,攀谈在不断变化着的生活。可以说,对于家乡几十年生活的变迁,我基本上是了解的,我的兄妹们至今还生活在那块土地上,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让我对那块土地有了较多的关注,对故乡父老乡亲的生存状况有了较多的了解。初中毕业后我曾经当过七年农民,对于农民的艰难和贫困有着十分深刻的体验,有些记忆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即使是今天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故乡,如果有人问我想不想再回到故乡去生活,我仍然会毫不犹豫地说:不!与城市相比,农民实在太辛苦了,他们太贫穷了。

不是他们不想过富人的生活,不想穿体面的衣服,不想在城里人面前展示其亮丽的形象,而是根本不可能,因为他们不具备最基本的条件,尽管他们一直在梦想一直在努力,但始终只能徘徊在现实与愿望之间。一是他们的起点实在太低,他们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挣扎和努力,才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要再迈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一步还有着很大的困难。二是生产基础太差,在人均仅一亩的土地上,即使将全年生产的粮食一颗不剩地卖掉,就是在丰收年,也卖不到千元,实际上还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吃、穿、用全部来自于这一亩地,其中还包括子女的教育费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们有生活费,算算看,按盈实的年份算,供他们个人支配的余钱能有多少。三是不堪重负的杂税,使他们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一个仅有两万余人的乡,政府管理干部就有一百余人,加上教师及村干部的工资和费用,至少有四、五百人的工资需要农民来分摊,还有县级政府庞大的行政支出,也大都出自农民的税收,修路要钱,买化肥要钱,种果树种经济作物还要在原税收的基础上加收特产税。细细算一算,还能剩下多少钱供他们支配。另外,为了维持基本生活,还要支付必须的日常生活费用,油盐酱醋、衣食住行、意外伤害、礼尚往来、生老病死等等都需要花费。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也不是要和全面实现小康唱反调,我只是说,这是当今占有十分之七人口的农民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在全面奔小康路上不可忽视的现实。我以为,全面奔小康,关键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只有占全国总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民都过上了小康日子,我们的小康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全面奔小康,这是个令全国农民振奋的命题,但同时也是个沉重的命题,要使一个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迅速富裕起来,毕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