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谁来监督监督者
天则研究所所长张曙光指出,产权改革应健全监督制衡机制
本报综合消息 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涉及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涉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引起社会的普遍高度关注。对此有专家提出,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处理好经营控制权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以及真正做到有效监督。
北京天则研究所所长张曙光的观点是,一个完整的产权,是以所有权为基础,以经营控制权为核心的。如果不能解决经营控制权和所有权之间的关系问题,要使资产增值,那是不可能的。国有企业的问题:一是产权问题,二是激励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改革实践证明,那些好的企业就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张曙光认为,MBO、经营者持有一些股权、期权,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是把经营者的利益作为整个企业价值创造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经营者关注这个变量,就会关注企业的价值,使得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在实现道路上出现了移植。经营者和所有者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最后使得企业的股份能够清楚。可以说,整个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从计划合约走向市场合约的过程,国企改革的过程,是一系列合约重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交易的过程。
在交易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有效监督是当前改革中的关键。有关部门认为,国有企业改制以及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缺少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及已有的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对此,张曙光提出一个“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他说,由于现在的政府官员一身二用,既是产权的主体,又是监管者,政府处于主导的地位,所以,监督主要还是对于政府及其官员行为的监督问题。如果交易里出现了侵权的问题,人们不难发现背后几乎都有官员插手、官员贪污、权钱交易。现在是靠纪检委、反贪局监督,这不是一个根本办法。解决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恐怕还是需要权力分离和互相制衡。必须抓紧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机制。同时,社会监督和新闻监督也非常重要。
公开化是监督的一个基本前提。合约重构的交易过程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利益,改革的方案从开始制定到最后讨论、执行,都应放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样会防止官员暗中操作及受贿贪污,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