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12日

陕西工人报企业专栏 振翅高飞 越彩云之南 商海弄潮显风流 建筑行业的一面旗帜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企业专栏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企业专栏
04

振翅高飞 越彩云之南

——记全国劳模、铜川市马咀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李云南

2005年4月30日,对于铜川市耀州区石柱乡马咀村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高兴的日子,这天,他们村致富“领头雁”,好支书、好主任——李云南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960年出生的李云南,是马咀村的骄傲。20年前,农民出身的他,从贫穷的山村走进了令人羡慕的乡政府,并在那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1年前,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放弃成为公务员的机会,走出乡政府经营起水泥厂,成为资产千万元的私营企业主,6年前,这位“先富起来”的农民毅然担任村支书,带领马咀村村民在石柱塬上唱响了一曲共同富裕的壮歌。

1999年9月,李云南担任了马咀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积极带领村委会一班人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确定了“设施农业创路子,畜牧扩经挣票子,兴企办厂找门子,移民搬迁过日子,科教兴村固根子”的发展思路,把一个93户372人口的穷山村变成了铜川市的先进村。几年时间,使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五番,由1999年的48.3万元增长到1350万元,增长了28倍,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700元增长到2248元,增长了3.2倍。马咀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2月,马咀村被耀州区委、区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上任伊始,面对集体经济薄弱的烂摊子,要打翻身仗,他用自己的车,自己的钱,跑部门,进院校,访贤问计,打响了本村翻天覆地的第一仗。1999年10月到2000年8月,李云南组织全村男女老少,投资150.9万元,把田整修成了96块1530亩高标准农田,建成300m3蓄水池2座,埋设PVC输水暗管道5.5公里,安装出水桩122个,基本农田全部实现节水灌溉,彻底改变了马咀人祖祖辈辈吃饭靠天,吃水靠担的状况。同时栽植生态经济林2230亩,实现退耕还林900.6亩,并发展多种养殖业,为村里经济发展实现了撑竿跳。

得知国家实施移民搬迁,李云南又思谋着让七零八落住在南沟、北沟畔的村民住上新居。2000年4月,总投资264万元的首批68户移民搬迁的二层单元式“小洋楼”动工了。国家补助的74.7万元到位50万元,当工程进展正紧时,资金告急。李云南咬咬牙;“建楼省地,咱农民也要住上‘高标准’。碌碡拽到半坡了,不能泄劲,不够的钱我先垫上。”同时,他用自己水泥厂出的水泥熟料为村里换回水泥,挤出了厂里资金从西安买回4车钢材,一个时间差省了5万元,如今,投资396万元,移民搬迁76户,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二层单元式“小洋楼”已成了耀州农村一景。空出的老村旧居搞养殖,发展经济。

李云南这个村支书从未在村里领过一分钱工资,相反倒是开上自己的车,贴上钱为村里争取项目跑资金,2000年8月,他到铜川跑项目,不慎踩翻下水道盖子,摔断了三根肋骨。躺在矿务局中心医院病床上,他还惦记着乡亲种麦要用化肥,个人垫资安排厂里的车把48吨化肥送回马咀。住院住到9月中旬,他又跑回村里看分地的情况,建房的进展。这一折腾不要紧,10月份他因固定好的肋骨错位又二次住进了医院。

“治穷先治愚”,地平了,路修了,电改了,钱挣了,房盖了,他更深知实现“小康长久富”与群众的文化素质有着重大的关系。村里小学虽然告别“黑屋子,泥孩子”的历史,但仍是70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房,年久失修,不堪重负,他毅然决定走“科技兴村”之路。多方筹措资金65.2万元,建成了占地6.8亩,宿办,教学楼940m2的新小学,由于教学设施及条件的改善,马咀小学的教学质量,一举跃升到全县前列。在改善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积极发展本村精神文明建设。自己垫资65万元,建成村委会办公楼及商用房,开设农民技校,老年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从2002年开始,村上拿出2万元给老人每年120元生活补助费,小学实行免费制,考上大学奖励1000元,不定期帮助生活困难者,为发挥村干部积极性,将村干部工资由100元提高到300元,但作为村支书的他却分文未取。

李云南,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支书,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担,为民办事,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实现着人生的无悔追求。本人先后被授予“铜川市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铜川市“郭秀明式的好书记”,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如今的马咀人在他们的好支书的带领下,正迈步走向和谐、文明、小康的新明天。

(李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