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劳模,请勇敢地为中国精神代言
·臧学民·
“劳动模范”,作为勤劳精神的象征,在三十年前与随后的日子里,其声誉在国人心目中确实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和中西文化的交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追求“高效率”,带着“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开始另眼看“劳模”,其“勤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人们更多地赋予了“低效率”、“傻子精神”的色彩而遭遇漠视。重新审视“劳模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对“劳模精神”的漠视甚至否定却是社会发展的扭曲。勤劳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当之无愧的精华内涵。
在“财富”成为社会使用频率最高词汇的时代,在“富裕”成为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的今天,我们社会对“勤劳精神”再也不能淡漠了!
在学校里,当老师讲到“勤劳精神”时,很多时候会遭遇到学生的不屑;在社会上,当我们在统计失业率时,又何尝不叹息那些宁愿沉迷于网吧聊天、游戏厮杀而漠视劳动的青年们呢?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勤劳精神”的另一端,应该说是遥远的一端,年轻一代中的消沉者们,他们的眼神里充满着“暴富”的渴求和对劳动的极度冷淡。他们容易看到的是“迅速致富”,他们很难看到别人“致富”后面勤劳的汗水;他们羡慕别人的创造,又丝毫没有看到创造是基于“劳动”和大量的付出。当他们在为袁隆平领取巨额奖金鼓掌时,有多少人认真去想过这位科学家奋斗的执着和艰辛呢?
有这样一对农民夫妇,在十五年前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经商致富的时候,他们毅然选择了留下来开荒种地。他们起早贪黑、辛勤劳动。当别人在家打牌消遣时,他们正在山上挥汗如雨。他们开辟了数百亩柑橘园,树下种西瓜,秋季收柑橘。他们迎来了水果的热销,也遭遇了水果的滞销……无论怎样,他们依然坚持。他们的勤劳,带来了富裕。他们的经历,使当地熟悉他们的一些“浪子”也受到了启发,看到了希望,放弃了在社会上的“打”“闹”,来到了山上开荒……
他们没有登报上镜头的荣耀,他们默默无闻,他们没有劳动模范的称号和待遇,(有意采访者,笔者愿提供线索)但他们不乏勤劳的精神、收获的喜悦。他们没有向国家索取一分钱的资助,却开创了自己的一片蓝天。他们这种坚韧不拔,甘于清贫、寂寞的精神正是当今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在我们铸就富裕“大厦”的时候,应该同时重塑勤劳精神以作支柱,才能永保这座“大厦”有牢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