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收费不超6000的标准何在
·惠铭生·
教育部规范高校收费,规定普通专业每年不能超六千元。今年,北京高校收费标准稳定,除了艺术等专业收费每学年在万元左右外,其它普通专业收费一般在5000元、5500元、6000元三个档。对不按照标准收费的学校,教育部要求一律没收,严加惩处。
教育是有成本的,但收费不能没有谱,得有个标准。最近几年,社会对大学收费普遍认为过高,上大学成了高消费。这次,教育部规范高校收费,要求普通专业每年不超过6000元。那么,6000元的收费标准就合理吗?
记得早在1994年,国务院就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高等学校“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制度,缴费的标准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及学生家长的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确定”。可见,一所高校收费的标准与依据应是生均成本。但遗憾的是,该《意见》出台十多年了,始终未见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内任何一所高校向社会公布过具体的生均成本核算资料和结果。也许,正是这个“生均成本”是笔糊涂账,致使百姓始终看不透高校收费的标准“准”在哪。笔者不明白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咋十多年算不出个“生均成本”?
如今,教育部门冷不定地推出一组“权威数字”,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算过:即按照现在的日常运行成本粗略计算,理工科人均培养费用一年约1.5万元,文科每年约1.2万元至1.3万元。那么,这个成本是怎么计算的?按教育部的规定,高校收费有两种,一种是学费,一种是住宿费,此外不准收别的费用。大学生上大学,无非是有个宿舍睡觉,有个课堂可以听课、读书等而已,学费何以每年高达上万元?不知有关部门统计时,是否是将教育支出等同于教育成本了,比如庞大的后勤支出与科研支出等,这些都是政府财政部门投资的,与学费可是两回事。
退一步讲,就算有关负责人的推算是准确的,按照教育部规定,高校收费应是每年每个学生平均日常运行成本的25%,依此推算,高校收费标准也应是3500元左右,而非6000元。
在去年9月份,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说:高校收费政策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承受原则,即高校收费标准应考虑到社会、学生家长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允许把标准定得过高。但每年6000元的学费家长能承受起吗?
高校收费过高导致的“教育致贫”现象严重,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对高校运行成本进行审计,拿出一个权威的、令人信服的数字来,找准收费“准头”,让大学生交费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