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尴尬中前行的陕西纺织业
汉语中“尴尬”两个字让人感到中国语言的伟大,“尴尬”的处境是一种无奈的处境,是一种心中有许多话语又难以言表的处境。静下心来,分析一下陕西纺织业,关心陕西纺织业发展的人士,就会不由自主地用“尴尬”这两个字来形容眼下的陕西纺织业。为什么能形成这样的概念,主要原因是陕西纺织业多年处在一种艰难挣扎中。尽管2005年1月至3月,陕西纺织工业公司下属棉纺织企业整体实现扭亏,实现利润215.98万元。200多万元利润,应该归功于纺织市场需求的增加和生产成本降低。一句话,规模、利润、职工收入等深深的困扰着陕西纺织业,陕西纺织业四面尴尬。八年前,陕西省委八届七次会议对陕西纺织业的发展有过一次重大的决策,把当时陕西几家重要的国有纺织企业组成两个集团,而且在省上主要领导的推动下,咸阳几家纺织企业已就集团的组建达成了初步的协议。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陕西组建纺织集团的事搁浅了。陕西搁浅的事,山东、河南办得非常顺利。山东德棉集团、河南南阳棉纺集团等就是利用区域的优势,整合了纺织企业,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亮点。
这几年陕西纺织业不能说没有发展,民营企业已在西安环边形成一定的规模,隶属陕西纺织工业总公司管辖的十多家纺织企业每年也都把发展作为企业奋斗的目标,但发展的规模却让人高兴不起来。就是有所发展,其中的甘苦让人提起心酸。究其原因,除了观念、区域政策等方面的制约外,资金的短缺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陕西纺织业不论规模还是效益已经在全国排不到前列。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下属棉纺织企业的纱锭加在一起,才区区60多万枚纱锭,而且这些纱锭中相当一部分还需要更新改造。山东魏桥纺织公司一家民营企业,纱锭2004年就已超过400万枚。单从规模上看,不一定具有绝对的市场竞争优势,把规模优势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还得有一个跨越。浙江、江苏、山东一些纺织集团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竭尽全力抓住纺织后配额时代的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站在全球竞争的角度,尽快把规模优势变成竞争优势。规模优势成为竞争优势,将意味着纺织市场的竞争从低中端市场的竞争向高端市场竞争推进。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