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13日
劳动·就业
03

让充分就业不再是梦想系列报道之-

我们与和谐社会的距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005年中国政坛上最响亮的用语。一个社会是否安定和繁荣,首先就是要看其是否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而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业与失业”这个全球性的难题就不容回避。西安市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张永春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当中,从广度来说,就业不和谐是最广泛的不和谐,从深度来看,就业不和谐是最根本的不和谐,从收入稳定角度来看,就业不和谐是最危险的不和谐。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最重的就是要抓好就业和谐。”

1999年至2004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从3.1%逐渐升到4.3%。根据劳动部门的预测:2005年,全国将新增900万劳动力,另外,因为主辅分离和产业结构调整,年内还约有300万人需要换岗;而在存量劳动力中,有去年登记失业的890万城镇劳动力,有300多万下岗后没有再就业的人员,几百万没有登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粗略一算:今年需要就业的人员仍然保持在2500万人以上,而我们全年确保新增的就业岗位仅为950万个。1550万个就业缺口折射出我们与和谐社会的距离。

多年来一直投身于就业专题研究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从容用“非常严峻”四个字来概括上至国家,下到我省的就业形势。在李从容参与研究的课题中,有这样一组有关“实际失业率”的统计数字值得关注:最近几年,包括我省在内的一些省份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超出7%的国际警戒线。李教授说:

“2003、2004年,这个数字不低于8.5%。这是什么概念呢?按照国际惯例,失业率7%是警戒线,当失业率达到9%时,会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风险,我们省这几年的失业率一直在8%以上。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看到这组数据后,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张永春研究员面色凝重地说,失业已经成为制约我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问题的成因,并不能全都归咎于劳动者,各级政府出台的红头文件也在客观上导致了特定劳动者失去了工作机会。张永春说:“因为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政策性的结构调整让一些行业必须关闭和下马,造成了岗位的缺失、行业的萎缩、使得就业岗位也就越来越少。”

在改革的阵痛当中,必然要有部分劳动者失去谋生的饭碗,做出一些大牺牲,但从长远来看,结构调整之后,我省的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将更科学、更合理、更高效,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进行结构调整,而在于结构调整之后,政府该如何帮助失业的劳动者重新就业。就此张永春研究员谈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是首位责任。他说:“因为政府前面有‘人民’二字,就必须要为人民谋福利。民以食为天,而这个食,是要通过就业才能彻底解决。我们的政府掌握有最权威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机遇资源,所以它应该负起最主要的责任来解决就业的问题。”

■李敏 本报记者 毛静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