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18日

陕西工人报专题 丁祖诒纵论民学之道

当前版:第A4版:专题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专题
04

丁祖诒纵论民学之道

编者按:近日来,西安翻译学院可谓喜事连连,瑞气盈门,捷报频传。今年5月13日,随着法院的一纸民事判决书的下达,8个月来沸沸扬扬的所谓西安翻译学院(下称西译)“美国排名”事件,也因此尘埃落定。同一个5月13日,教育部批准西译升格为本科普通高等学校;5月21日,教育部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授予丁祖诒院长惟一的“全国学生就业实力杰出贡献奖”;更有意思的是,就在某些媒体对西译排名妄加非议和责难之际,西译所在地西安500万人民,却将丁祖诒高票推举为“西安十大魅力先生”。笼罩在西译头上长达8、9个月之久的阴霾也终于烟消云散,雨过天晴,艳阳高照,一派生机。作为中国民办高教鼻祖的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先生,也以愉快的心情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丁祖诒深情话西译

记者:丁院长你好,首先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丁祖诒:我今天也借助你们这个平台,向全国各地的朋友表示感谢,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民办西安翻译学院和中国民办高教的关注和支持。

记者:访谈开始,首先恭喜丁院长双喜临门,一是西安翻译学院升本成功,二是您在“西安十大魅力先生”评选中高票当选。这两个荣誉应该说都来之不易,对这两个荣誉,您更看重哪一个?

丁祖诒:当然看重“升本”,对民办院校来讲“升本”不仅是对西译既往实力、业绩和品牌的肯定,更体现了国家和人民对重任在肩的西译的期待,这才是“本”。“魅力先生”也很重要,这是人文积淀很深的几百万西安人民对西译和我本人的情有独钟,特别是在“西译美国排名”遭到从未到过西译的人的无端非议、责难甚至诽谤之际,近在咫尺的老陕硬是不信邪,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雪中送炭!

其实,对西安翻译学院来讲,根本不是双喜,是三喜。还有一喜是日前西译在“西译排名事件”中得以胜诉。

构建“和谐西译”和“本科西译”

记者:我们发现在您的办学理念中您提出“和谐西译”的概念,什么是“和谐西译”呢?

丁祖诒:“和谐西译”是“和谐社会”的具体化微观化。我们翻译学院提出构建“和谐西译”和“本科西译”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两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和谐”是要解决很多矛盾的,比如,对民办高校来说,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同学的需求,要图书馆没图书馆,要实验室没实验室,要校园网没校园网,你怎么“和谐”?

当然,仅有硬件还是不够的,学生是要学习的,是要成长的,他们要有好的老师、适应市场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和科学严格的管理。因此,专职教师队伍、好的学科带头人、好的专业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满足广大同学学习和升华的要求,才能确保“和谐”。

要特色没特色,要好老师没好老师,要好管理没好管理,软件上满足不了同学们学习的要求,客观上就会产生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从西安翻译学院建成了两万多平方米、号称中国民办高校第一图的图书馆、20000个终端的千兆主干百兆桌面校园网和数以百计的先进实验室以后,同学们非常高兴,学习、实践和知识视野进一步满足了广大同学的需求。

“和谐”的本质还应该是任何民办院校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坚持其公益性,要把从学生那里收来的学费再几乎全部用在学生身上,坚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才是和谐最基本的保障,很难想象几万个学生和家长会去尊敬一个惟利是图坑害学生的校长。

构筑和谐西译不仅要有好的办学群体,还要有一个学生群体的校园文明。几万人的队伍,如果没有良好的文明风尚,没有坚定的爱国爱校信念,就无法和谐。所以翻译学院提出“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满载希望的方舟,陶冶情操的熔炉”就是和谐的一个重要基础。很好的硬件环境、很好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学生的文明风尚,这三者构成了和谐的三个要素。即使如此,构建“和谐西译”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长期、但却是鼓舞人的理念!

记者:升本是西安翻译学院的第二个里程碑,您也适时地提出了构建“和谐西译”和“本科西译”的理念,升本以后,您将从哪几个方面着力打造“本科西译”呢?

丁祖诒:这么快就进正题呀?我还是想说一说升本,经过教育部批准,我们陕西省四所民办高校——西安翻译学院、外事学院、欧亚学院、西京学院被批准升格成为本科普通高校。这对我们西安翻译学院,乃至对陕西的民办高等教育来讲,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6月5日,省委书记李建国、省长陈德铭给我们四所新升本的民办院校揭了牌,加上原来的培华学院,在全国这么多省市中,五所民办本科同时云集在一个省的一个城市,这是一个惊天的奇迹。这说明我们陕西省不仅是一个高教大省,更是民办高教强省。到现在为止,在全国1300多所民办高校中,只有25所是本科院校,而在25所本科院校中,西安就占了5所,五分之一,这是怎样的一个概念?我想,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应运而生的中国民办高教的迅猛发展,是我国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的必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诞生后的新增长点。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达到了17%,到2010年,将从17%增长到30%多,这样一个巨大的增量将几乎全部落在中国民办高教的肩上。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将承担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升华的这一历史重任,这就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崭新形势。

中国的民办教育都是从培训班通过自学考试助学开始,后来国家发展了学历文凭考试,给了民办教育一些权利,前几年,一些民办院校被陆续批准成为具有专科学历证书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格的院校,现在发展到全国25所具有颁发本科学历证书资格的民办本科院校。这个进程也是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程。

由高职晋升为本科,绝不是专科的延伸。民办本科和国办本科从目标和定位上,都应该符合我们国家对本科的全方位要求。民办本科和公办本科,从本质上、要求上,待遇上都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民办本科现在还仅限于教学型,还没有上升到一批名牌公办高校的研究型。但在不久的将来,也可能会有少数民办院校的佼佼者,走向教学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任何刚刚升本就大呼小叫大搞科研的民办院校不是头脑发热就是哗众取宠。升本是国家对我们民办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也把它作为一个里程碑,在大力提高自身教学管理和教研水平的同时,更应突出自己的特色。

记者:这次咱们学院升本的专业都有哪些呢?都有什么特点?

丁祖诒:这次教育部批准了我院四个本科专业:英语,英语是我们的强项,国际经济与贸易,当然,在翻译学院良好的外语氛围中专修国际经济与贸易更是如虎添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有市场营销等四个本科专业。西译有先进的理工类实验室,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计算机接口、多媒体网络、物理实验室、电器实验室、通信实验室、图形工作站、电工原理等18个实验室,不要顾名思义认为西安翻译学院只搞外语,西安翻译学院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型民办本科高校,从这四个不同类科的本科专业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西安翻译学院18年的成长已经形成中国民办高教的知名品牌,难以割舍之情迫使我们只能在英文名称上做了一点手脚,诚如交大一样。

今年,除5100名被批准的高职计划内指标外,新批本科计划共700名,陕西500名,外省200名(尚未落实),分到全国20多个省市。考生能不能被我院录取,就要看你是不是填报“第一志愿”。我们每年的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几乎都是数倍于我们投放的指标。翻译学院不得不公开宣布:“仅录第一志愿,谢绝第二志愿”,因为第一志愿都无法全录,第二志愿岂不是白报?欢迎大家报考我们的首届本科,西译这个民办本科既有强烈的涉外特色,又会把大家当作“宝贝”(笑)。我们对于首届本科,一定会更加小心翼翼兢兢业业地办好,欢迎大家抓住这个初出襁褓“首发阵容”的机遇。

提升西译品牌打造西译亮点

记者:今年,教育部审批了16所民办本科层次的院校,陕西有4所民办高校名列其中,占到全国新批数量的1/4,在竞争中西译将如何“一支独秀”锻造自己的品牌,闪烁自己的亮点?

丁祖诒:和西安翻译学院同台升本的还有西安外事、西安欧亚和西京,2年前还有培华。西安有5所民办本科高校,展现了陕西民办高校的群体优势。这种群体优势首先在于我们省各级领导,包括教育厅对民办教育的情有独钟;其次,是我们省的公办高校给我们铺垫了厚重的人文氛围并给民办高校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第三,应该归功于我们有一批献身于民办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首先不是竞争,首先是同台,共同描绘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辉煌,其次才是竞争。

近6年来,陕西几所民办院校的同台竞争,对发展促进陕西民办高教事业有很大的意义。竞争有生源的竞争、就业的竞争,有校园校舍设施等硬件的竞争,更有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特色和科研的软件竞争。由于陕西已经形成民办高教的群体优势和品牌,所以,存在的竞争并不是陕西几所民办高校内部的竞争,而是陕西民办高校和其他省的生源和品牌竞争。竞争对陕西省民办高教是一种促进。但我认为,最根本的竞争还是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特色的竞争。我相信,几所院校的明智之举应该是宏观上友好相处各领风骚,微观上求同存异各自约束,这样才能有序竞争共同发展。

记者:在这种竞争背景下,西安翻译学院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

丁祖诒:翻译学院从1987年正式批准,经过18年的拼搏和奋争,目前全日制住校生人数已经达到4万多人,毕业生达到6万多人,我们很豪迈地说我们是“10万西译大军”。就“品牌打造”和“超级规模”这两项就来之不易,规模是民办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积累阶段。民办院校要把学校办好,在硬件上满足学生的要求,就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来保障持续性发展的经济来源。

近几年来,我们在4万人规模的基础上,又打造了生源质量的相对优质品牌。由于我们生源非常饱满,每年几乎都有万余名新生入围,所以我们就自我抬高了“入学门槛”,统招本科和高职自不必待言,清一色的线上生,可贵的是我们竟然破天荒地将非统招计划外自学考试这部分生源也定位在高考专科分数线以上,这就打破了全国民办院校历来“宽进严出来者不拒”的低层次运转惯例。不要小看我们走出的这小小一步,就像有人说“月球上的一小步,正是人类的一大步”。这对于我们营造相对优秀生源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家长来说意义就更为重大,因为只有生源整体质量的提高才会营造校园良好的学习和人文氛围,这是对学生学习合法权益的最大保障,否则,为什么孟母要“三迁”,为孟子选择更好的周边环境和人文氛围?当然,这一提升却使我们牺牲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宁愿少招一点人牺牲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要挑选更好的生源。只有在生源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通过十几代人的努力真正地创未来的东方哈佛。

提升翻译学院品牌的第三点,就是特色。翻译学院的特色有两个:第一,独创的“双专业复合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每个入学的本科和专科生通常要学两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也就是“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或“专业+英语+现代化技能”,三资企业非常欢迎我们这样的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就业出路好。我们每年近万名毕业生几乎都是98%的就业率,而且大部分都是被三资企业上门索聘。此外,我们翻译学院还有一个赢人的地方,就是我们管得严,我们实行”全封闭准军事化严格管理。家长放心,学生也算欢迎。我们不允许谈恋爱虽有所非议,但也还是为了他们好。

民办院校不能走产业化道路

记者:社会上普遍认为民办院校的效益很好,而且现在有些民办院校有了点钱就热衷于走产业化道路,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

丁祖诒:民办院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现在有点突破,就是投资者可以合理回报,但是回报是非常少的。社会上老是混淆民办院校和民营企业的概念,总是将民办院校比作民营企业。其实不然,民办院校在存续期间仅具有法人财产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比如,翻译学院积累了8个亿的资产,但学院自己不能变卖,不能转让,甚至不能抵押贷款,停办后,8亿元资产除解决职工的疏散和债务问题,由上级主管行政部门用来支持和发展其他的民办教育,也就是说,将8亿元都拿走了,这些钱根本就不是西安翻译学院自己的,更不是哪个办学者个人的。因此,西安翻译学院的举办者不是商人,民办院校不是企业,它的产权不属于办学者所有,甚至不属于学校所有。他不像民营企业,按章纳税,产权归己。这就是民办院校和民营企业最本质的区别。我们都是拿工资的,而且工资都非常低廉。

我是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的,可以搞点产业,但是绝不能“化”。我认为还是应该坚持公益性的基本属性。有些民办院校稍微有了点规模,稍微有了点钱,就千方百计地以学校为中心设立外围的产业集团,院校长们纷纷摇身一变成为总裁副总裁,他们打着“以商养学”的幌子,行转化校产为私有之实,他们不是“以商养学”,而是“以学肥商”,更有甚者将巨额学费转移境外,这是非常可怕的,这不符合公益性的精神。学费是学校的,是学生的,是社会的,是国家的,至今,民办院校中个别人侵吞公司财物大量买官洗钱的犯罪行径却没有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是十分可悲的,所以我反对教育产业化,坚持学校公益性的属性,我反对把学费化作周边企业的资产。翻译学院坚决不会走产业化的道路。

西译为何总有官司缠身

记者:近年来,西译为何总有官司缠身?

丁祖诒:西译人的说法是,同行的不当竞争、少数媒体报人的贪婪与讹诈、网络媒体的骂娘倾向和打名人发家,以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西译性格;社会上的说法是,发展中的新问题、传媒圈的瞎炒作和西译人的不信邪。其根本原因乃是人们对中国民办大学跨越式、非常规的人才积累模式的历史意义认识不足,冷漠、歧视、偏见难以根除,社会舆论也总是出现偏向,“闭眼不看万重山”,对公办大学宽松有加,对民办大学求全责难,视民办大学为下里巴人,刚看到民办大学起步就喊叫发展过头……凡此种种,都是计划经济意识形态和官僚作风在作祟,对亿万群众需求大众高等教育的真情缺乏了解。虽说近几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但完全扭转尚待时日,从不少人、不少机构、不少舆论看来,民办院校出现问题、发生纠纷、官司缠身再正常不过,因此有意无意地排斥、疏远甚至否定民办教育,我们要同这种守旧的意识作长期的、艰苦的斗争。

近6年来,陕西几所民办院校同台竞争,从生源的竞争、就业的竞争,到校园校舍建设的竞争、从软件硬件的竞争,到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特色和科研进步的竞争。这种竞争已经促成了陕西民办高教的群体优势和品牌。但值得警惕的是,全国民办高校1300多所,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学校,不是积极追求自身上进、联手共建辉煌,而是有意拉扯后腿、故意使绊捣蛋,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结果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此外,还有同民办教育“八竿子打不着”的一些机构,也觉得民办教育是块“肥肉”,吃不着也要“咬”上几口。

而社会上的说法则认为,民办学校官司多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北京一位长期研究中国民办教育的人士表示,民办高等教育已经过了泥沙俱下的阶段,随着1998年开始持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很多实力较弱的学校已被淘汰,剩下的就是实力较强的学校。这些学校需要学校排名、校长荣誉、学生就业率来加强宣传,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社会和舆论的进一步认可,这本来是正常的,是无可厚非的,只要事实准确、载体可靠。

“其实,就西安翻译学院在中国民办教育中的地位而言,参不参加什么美国排名,丝毫不影响它的声誉和实力,它得的锦旗、牌匾、奖状还少吗?”这位人士说。

“媒体的跟风和炒作也是民校多官司的一个重要诱因。”这位人士还专门提请记者注意,“排名”官司与“年薪”官司,实际上都是西安翻译学院与个别媒体记者的较量。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团体都不愿意同媒体打官司,西译逆流而上也是无奈之举。在新闻竞争的巨大压力之下,个别媒体的记者表现出了不应有的浮躁和亢奋,人云亦云、主观臆断、捕风捉影、片面炒作甚至肆意歪曲、捏造事实等问题也因此冒头。甚至有些媒体将经营与新闻混为一谈,以“曝光”、“揭黑”、“打假”为要挟拉赞助要广告,如若不然就会逮住机会“弄它”一把。“如果总是保持沉默,总是一味让步,就会让本来认可度不高的社会舆论出现更大的偏差,先是学校的名誉受损,再是学生的心灵受伤,进而是民学的发展受阻。”这位人士说,不让“多米诺骨牌”现象发生,西安翻译学院只不过尽了它作为民办大学“领头羊”的一份责任而已。

一路坎坷一路辉煌

记者:就业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您谈谈西译在这方面的做法?

丁祖诒:西安翻译学院自1998年以来的连续七年,平均每年万名新生入围,西译已经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超级民办大校品牌。为什么全国考生都如此青睐西译,为什么西译生源如此爆满呢?固然有创新的复合型教育模式和准军事化严格管理以及优质生源战略形成的蔚然校风,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因为西译创办18年,几乎年年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不仅就业率的数字,更可贵的是就业质量。西译因其各专业群体的外语优势,就业方向基本上是三资企业的涉外工作,每年广交会上代表中小企业的西译毕业生占了很大比例。涉外这个特色使我们的就业呈现了金色的局面。

我们翻译学院的就业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几乎都是全国三资企业上门把学生要完的,而不是疲于奔命地赶赴各种社会招聘会,或者将学生推出校门转化矛盾。今年我们毕业生近8000人,5月份就实现了98%的就业率。

第三个特点,近两年来院方很少搞劳民伤财的邀请招聘会,更没有到处建立实习基地将毕业生推出校外伺机就业。或者说,院方还没来得及搞招聘会,剩下的毕业生就已经寥寥无几了,用我的话来说就是“无为胜有为,无招胜有招”,因为西安翻译学院已经毕业了6万人,这6万人中,很多已经到了创业的层次,他们来要自己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就业层次比较高,回头客多。

记者:西译一直处于一种民办的先行者地位,但是西译有没有被赶超的危机感?

丁祖诒:我想最少五年之内,我们还不会存在被谁赶超上的危机。目前应该是别的学校如何追赶我们西译的问题。先行者地位不是光以实现几万人规模为标志,更不是来者不拒滥竽充数形成的虚假规模。民办院校的规模只是低层次的问题,综合实力才是深层次的问题。西译的2000亩土地的绝大部分都是自己买断的,近70万平方米校舍的绝大部分也是自己购置或自己兴建的,不像有的学校,土地几乎完全是廉价租赁的,校舍几乎完全是别人投资入股或完全靠银行贷款资不抵债盖的,玩的是假大空欺骗外行人的空手道。试问,一个债务累累净资产为零甚至为负、完全建立在沙滩上危机四伏的学校,有什么实力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何况一个学校的品牌、口碑、质量和管理水平既不是吹口气就成,也不是找个企业家投几个亿就一蹴而就的。翻译学院18年来,模式不断创新,管理蔚然成风,资产滚动积累,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你也学不走。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17所民办高校校长会议上公开讲:“翻译学院几万人的规模,多年来没有发生任何大的事情,这就了不起!”。光是管理这一项,就不容易赶。翻译学院几万人都戴校徽,几万人罕见染红黄头发,几万人都住在校内,几万人都不敢明火执仗地谈恋爱,几万人的高到课率,几万人异口同声地赞美学校等等、等等,能轻易学走吗?

一个学校究竟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很重要的还是办学者的指导思想,教育家就是教育家,学商就是学商,奉献就是奉献,攫取就是攫取,尽管学商也可能在某个方面把事情办得驴粪蛋表面光,但最终还是靠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谋取个人的巨大利润。当然,我们也要奋起,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档次。

记者:和很多学院不同,西译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您希望您在您学生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丁祖诒:我们是准军事化,不是军事化。准军事化只是象征着我们管理比较严格,但我们更加强调的是对广大学生满腔热情,解决他们的困难,急他们之所急,我们既要教书还要育人。我提出两句口号:“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我希望我的学生对我是又敬又爱,或者说又爱又怕吧。一个四万人的学校,院长没有点威严怎么行?

一个四万人的学校,院长不爱学生怎么行?我认识的一个民办学校校长居然容忍在校学生叼着烟,屁股担在他的办公桌上和他谈了20分钟的话,这样的校长留之何益?我还认识一个校长,常年在国内外没完没了地深造谋求自己的仕途,学生一年难得见上他几面,这样的校长何以能够爱学生?我更听说一个校长检查宿舍,同居的一对学生面无愧色,这位校长却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地退避三舍!

记者:作为西安翻译学院的创始人,风风雨雨这么多年,对您的创业和发展,作为媒体我们一直在关注,但是作为亲历其中的您,能谈谈其中的甘苦和快乐吗?

丁祖诒:6月5日我和省委书记省长一起坐在升本授牌仪式的主席台上,应该说激情澎湃,这就是快乐。学院升格了,是教育部对我们的信任,也是省教育厅对我们的真情,省市领导那么多人给我们民办院校揭牌开路,怎不让人振奋?

民办院校一路坎坷,一路辉煌。没有坎坷,没有奋争,哪有故事?所以即使有坎坷,也算是历史,不仅是翻译学院的历史,更是民办教育的历史!

就拿这半年来说,社会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和媒体无端怀疑美国某民间机构给我们的排名是假的,在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情况下,竟然一口咬定翻译学院造假。不久前,法院终于判定我们胜诉,终于判定那些媒体和个人侵权。这场胜诉来之不易,是真理和正义的胜诉,是中国民办教育的胜诉。

记者:国家有关部门已批准在校大学生够法定结婚年龄可以结婚,西译什么时候允许学生谈恋爱结婚呢?

丁祖诒: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西译什么时候允许大学生谈恋爱?我只能这么说,西译还没为结婚的学生准备好“母子间”,西译永远不提倡在学习期间谈恋爱。目前还没有变通的迹象。

记者:今天访谈的时间非常短暂,在结束的时候请丁院长给长期关心翻译学院的朋友讲几句话。

丁祖诒:我非常感谢社会各界朋友长期以来对翻译学院和我本人的关心与支持,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在这里再次感谢大家!

记者:谢谢丁院长和大家畅谈西安翻译学院的发展。

关注西安翻译学院2005年生情况的朋友请查询:西译招生咨询电话029-85891139,85891139和校园网www.xfuedu.org或西译校友网www.52xfu.com。

2005年6月27日《西译杯》中韩女子国际足球对抗赛在淇泽西译附中举行

伫立在千里淮河尽头万顷洪泽湖入口处的故里,丁院长思绪万千

又一个“双边”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达成了多项交流合作意向

桃李满天下——丁院长和他的学生们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