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产”,不如“与民休息”
□刘松萝
“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不错的目标,“培育中产阶级”也是富裕国民,促进社会稳定的良策。小康和中产都不错,接下来就是应该弄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康和中产,以及怎样实现的问题。而我相信,后者可能更为重要。
历经了近代以来无休止的动荡、战争和政治运动之后,中国今天终于赢得了能够在平静的气氛下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这样的气氛不但是实现小康和中产所不可或缺的,而且其本身也是国家之福,民众之福。
对于中国的民众来说,能够避免政治运动,能够平静地生活,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我们常说的“保持稳定”不但包括了民众要守法,要听话,而且还包括政府官员也应该珍惜和保护社会的平静和安宁。
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有一处自己的住房,哪怕是狭小而破旧的住房,中国人就可以安心地生活下去了。保住了这样的生活,再加以发展,才谈得上实现小康。我们不用担心民众会不思进取,中国人具有超强的忍耐力,也有超强的功利之心。兼有这两种特质,在世界诸民族中罕见。如果能加以恰当的引导,国家的富强是不难实现的。
然而有些官员和学者觉得这还不够,还要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就有了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至于这两个产业化的效果,现在已经不需要评论了。席卷全国的城市改造和房地产热潮,更是打碎了不少民众的可怜的安宁。
对于穷人来说,住在破平房里,有几万元存款算不上幸福。厉以宁教授就说过:小康家庭应该有两辆汽车和两套住房。厉教授志存高远,不过他没有看到,对于很多民众来说,当务之急是目己的自行车不要被人偷走,马路上的自行车道不要越来越少,自己的蜗居不要住不成了。
对于穷人,在拆迁当中已搭上已有的几万存款,再背上几万甚至十几万负债为代价住上小康住房,离小康是近了还是远了?而对于有些富人来说,多年奋斗积累的财富,集奋斗、智慧和运气而形成的旺铺也有可能在道路拓宽改造中元气大伤。至于征用农民土地引起的纠纷和变乱,更是数不胜数。以上种种,如果不及时纠正,建设的成果很可能抵消不了扰民甚至害民的消极后果。
中国的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继续快速发展面临种种问题,需要做出一些调整。拒绝调整,用行政的力量制造增长点,推动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在搞经济运动。经济运动和政治运动一样,最终会破坏国家的稳定,并且直接地伤害下层民众的利益。经济发展不是战争,即使是战争也必须有张有弛。不断地运动,只能在国际竞争中自己打垮自己。
有专家告诉我们,只要中产阶级扩大了,社会自然就会稳定。他们忘了,只有经过均衡的发展才能够增加富裕人群的比例。是有效的经济发展产生中产阶级,而不是强行制造中产阶级以促进经济发展。在圈地运动中产生了不少中产阶级甚至富豪,同时也让不少富裕人群下降为小康,并且制造了大批的贫民。这样的经济运动已经到了必须立即停止的时候了。
尽管有人不愿意面对,我还是要说:民众已经累了,应该像汉高祖以及文景二帝那样,与民休息。
与民休息,就是要停止那些没有实效的面子工程,特别是大工程。对于必要的工程,也应该量力而行,特别是不要同时进行。对于可能导致大规模移民和拆迁的工程,更应该慎之又慎。增加教育、医疗和扶贫的投入,减轻民众的负担。
一个持续发展的国家,必定是保护公民权益,保护私有财产的国家。历史证明,靠剥夺他人的财富和权益,不论是剥夺外国资本、国内资本或者国内的穷人获得的发展,都是不能长久的。经济学家在讨论“经济增长点”的时候,也不要一味地强调“让老百姓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民众手里的钱多了,自然会消费;再有结余,自然会去投资。让中国人有恒产恒心,藏富于民,实现民富国强,才是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