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05日
北国周末-读书·旅游
03

一本值得纪念的抗战日记

缪景瑚

魏特琳 (MinnieVautrin 1886——1941),中文名华群。美国传教士,一位虔诚的女基督徒。1886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后进芝加哥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曾至欧洲考察。听说我国教育不发达,她决计来中国服务。1912年华群女士初到中国,在安徽合肥任三育女中校长,很有成绩。到1919年秋华教授去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任教育系主任及教务主任,直到抗战时期。

《魏特琳日记》是记载日军占领时期,长达三年多时间的一本日记(自1937年8月12日开始到1940年4月14日结束)。此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8月初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翻译,并得到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等人的支持。这本日记真实并详尽地记录了侵华日军占领南京时,实行大屠杀的暴行。

在抗战爆发前几年,我的先父缪镇藩亦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担任中文系主任(1932——1937),我就读于金陵女大附中,平时与华群教授都有往来联系,接受她的教导。因此,对她十分爱戴和崇敬。“八·一三”抗战开始,日机对南京实行大轰炸。1937年10月我随家父离开南京,开始过着流亡生活。而华群教授和程瑞芳夫人(女大宿舍总管)和陈斐然先生(女大总务主任)则留守校园(见《魏特琳日记》第238——241页照片为证)。该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日军侵占南京,开始进行野蛮屠杀和抢劫并强奸妇女等。华群教授为保护贫苦难民与日本交涉。当时她也作为国际红十字会会员,受国际委员会的委托,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设立难民所,并由红十字会开设粥厂救济难民。当时数以万计妇孺进入校园内避难。学校附近自宁海路、上海路至中山北路、南至新街口划为安全区(见日记238页图片),在她日记中真实详尽地记录了当时的生活经历。后来日子逐渐平静以后,有些难民离开难民所回家,一些难民却无家可归。她又发起建立实验学校(又称实验班)招收初高中生,并收容一批难童。她的“见义勇为、见危授命”的大无畏精神深得人们敬佩。难民所的南京妇孺称她为“活菩萨”。但是由于多年的劳累,她郁郁成疾。经友人劝告于1940年5月返回美国,但已病入膏肓,翌年5月14日与世长辞,享年55岁。

我怀念中学时代这位值得尊敬的老师,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在今年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写此短文,以资纪念。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