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卖官
若白
“无聊才读书”。这是鲁迅先生说的。想必先生一定是一时无所事事,心绪不宁,于是取了古人的笔记小说或什么杂书,漫无目的地浏览,聊以慰藉心中的烦闷吧!
人是很怪的,有时说不上什么原因,精神振奋,兴致极好;有时却会无名地烦恼、不安。近来我就处于这后一种状态。什么也不想做,勉强做也不能集中精力。于是,我依先生之法:读书。聊以医治烦乱不安的情绪。
随手从书架上取了《中国历代官制》,翻看清代的情形。忽然对清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些兴趣,于是就看下去。发现清代的官路,大体有五种形式。一是科举。这当然是正途。十年寒窗苦读,一朝中举成名,终于被朝廷委以什么官职,从此走上仕途,光明磊落,自然荣耀。二是承荫,也叫恩荫。就是父辈做了什么官,子弟亲属中有人承其荫庇,被授以什么较低一点官职。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实行的子女接班制度。三是举荐制。就是对社会上闲散的有才能之士,经人推荐,招录为官。这也类似于我们今天“录用社会闲散人才”的味道。四是称作“调补”。所谓“调补”就是某官员失缺了,另选或调整人来补缺。以上三种虽非正途,但是,它是对第一种的补充,也不失为选官的一条路子。而第五种情况就不同了,叫捐纳,就是花钱买官。
说起买官,倒也绝非满人的发明,“古已有之”。但是,当作一项政策制度,恐怕以清代为甚。不过清代初期,还是比较谨慎,有所限制,比如,只卖虚衔,不卖实职,只卖低级官职,不卖高级官职;举人资格也就是文凭,是不能出售的。但是,潘多拉的魔盒既然打开,想控制让魔鬼不出来,就难了。于是,很快卖官之风就刮起来了,据记载康熙十二年到十五年,三年中靠买官当上知县的就有500多人。政府收银达200万两。买官之风为地主、商人当官开辟了途径,于是“有钱者,子弟相沿,争为垄断”,有人把这称为“以乱召乱之道”。官场的腐败可以想见。因为,官既可以花钱买到,获职之后,“以本求利”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捐纳即买官之风,助长了贪污之风。从清代中期以后,非法的贪盗,合法的“馈赠”,充斥官场,一片乌烟瘴气。道光朝,黄河工程经费每年数百万两,“实用之工程者,十不及一”,其余皆入私囊。据说,从嘉庆五年到道光二十三年,户部官员“通同作弊”,平均每年从国库中贪污白银20多万两。同时,地方州县,“吏役人等,通同舞弊分肥”,更是“层见叠出”。如河南省,从道光二年到十二年,各州县共短亏白银达240万两,包谷20多万石。贪污贿赂盛行,官制日益败坏,入官之道走正途者日少,走异途者日众,满清王朝也在这卖官风中,日见衰微。
卖官之事,自然为今之法制所不容。然而,近数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钱拜物教日渐沉滓泛起。许多地方党政官员,以他们手中握有的人事大权,私相授受,买官卖官渐成风气,报刊时有披露。
官吏是国家的骨干,官制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国运所系,能不慎乎?无聊便读书,开卷即有益,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