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水泥 追求卓越
——来自秦岭水泥系列报道之一《生产经营篇》
张向荣
陕西秦岭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陕西省人民政府2004年明文要求重点培育壮大的八大支柱产业中的25家特大型企业集团之一,已具备年生产水泥500多万吨的能力。作为我省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秦岭水泥不仅担负着艰巨的社会责任,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一大批知名企业的竞争压力,但秦岭水泥持续多年的良好业绩与稳健的发展速度,又与许多国有企业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2004年国家执行宏观调控政策以来,许多企业都陷入了重重困难之中,尤其是国家重点调控的水泥、钢铁等企业备受社会关注。那么秦岭水泥又能带给人们什么启示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来到了秦岭水泥公司,进行专题采访。
秦岭水泥作为建国后第一个5年计划156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自1956年建厂至今,已有49个年头,这49年来,秦岭水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为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陕西省建材工业总公司的正确领导下,秦岭水泥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稳步实现了由工厂制向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转变,在自主经营,自谋发展的道路上成就斐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秦岭水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行业整合的有利时机,坚持“主业领先,做强做大”发展战略,以“主动适应,务实创新,追求卓越”为理念,在原燃材料紧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加大老线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新型干法项目建设,在和谐稳定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
现代矿山展新姿
秦岭水泥石灰石资源得天独厚。石灰石是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其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水泥的质量。据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全国石灰石储量为520亿吨,陕西为49亿吨,而最优质的石灰石资源在陕西,陕西最优质的石灰石资源在耀县宝鉴山一带。因此“一五”期间,国家把当时亚州最大的水泥企业规划建设在耀县。秦岭水泥自备的宝鉴山石灰石矿,是全国著名的一流石灰石矿,矿石品位高,质量稳定,是生产优质水泥的最佳原料。
水泥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石灰石供应。按照集团化发展战略目标,经过数年连续不断的技术改造提升,一座现代化矿山正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每年260万吨优质石灰石资源,沿3.7公里皮带长廊源源不断地进入厂区。
为了提升采矿效率,公司斥巨资购置了特大型进口采矿和运输设备,如先进的进口液压铲、液压钻发挥了巨大威力,45吨特雷克斯矿车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新建的台时达1000吨的大型破碎机,使矿山整体破碎能力显著提高。2000年起,公司又大胆采用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非电导爆技术,同时进一步优化采矿管理模式,使秦岭水泥石灰石矿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达到一流现代化矿山水平。
科技进步创奇效
秦岭水泥中央控制室
在秦岭水泥采访,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各生产车间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和春意盎然的花园式景观。这与许多人过去印象中尘土飞扬的脏乱形象已是天壤之别。笔者首先来到湿法分厂生产一线进行采访,这里就是曾经以拥有4条湿法窑,年产90万吨水泥号称“亚洲第一水泥厂”的老厂区,在公司持续多年的技术提升努力下,这里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制成车间吊车工段,工段长颇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这里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夏天是窑头高温灼烤,冬天寒风凛冽,加之严重的粉尘污染和噪音,许多员工都不安心在此工作,是出名的老大难。自从2000年公司斥巨资将索道改为皮带输送后,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友们的心情好了,工作效率自然也提高了,2002年首次突破90万吨历史最好成绩,被省总工会命名为“经济技术创新示范岗”。近二年,工友们又自发地在各个卫生死角种上了花草,建成了“空中花园”,非常漂亮舒适。
湿法分厂烧成车间员工们最津津乐道的还是窑内电子调控装置,这项技术改进措施,不仅大大降低了黄料、红窑现象,而且,也使看火工彻底告别了靠经验操作的历史,他们坐在操作室内,窑内的情况就一目了然。2001年,该车间创下了单窑安全运转750天的历史最好成绩,并被国家安全总局授予“安全生产示范线”称号。
在包装车间站台,车间主任欣慰地说,我们这里是全公司对外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过去时常因计量误差、纸袋破损与顾客发生争执,自从2000年公司引进德国哈斯勒自动包装机后,袋重严格控制在50公斤,纸袋破损率为零。我们现在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工作效率和服务意识,客户评价一年比一年好。2004年,发货班因工作出色被省总工会授予巾帼创新先进班组。在随后的原料车间和卸运车间,员工们感触最深的还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
由此,笔者得到的一个启示是,落后的生产技术装备,并不意味着必然被淘汰的命运,在合理的投入产出前提下,老设备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焕发青春。
省建材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郭汉文(左一)、副总经理兰建文(右—)陪同中行领导视察项目建设。
现代工艺领风骚
笔者随后又来到干法分厂采访。这里共有二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是秦岭水泥先进生产工艺的杰出代表。始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5号窑干法水泥生产示范线,不仅是国家首条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工艺生产线,而且是国家七五计划攻关项目。2001年,6号窑环保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成,不仅使秦岭水泥步入了以干法水泥生产为主的大型现代企业行列,而且也使秦岭水泥彻底甩掉了粉尘污染大户的帽子,被省环保局命名“清洁示范企业”称号。
走进干法分厂生产区,高大雄伟的现代机器排列整齐,蔚为壮观。令笔者感到惊异的是,诺大的现代化工艺生产线,竞然完全掌握在中央控制室数十名操作员的手里。中央控制室的员工们,个个都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2002年,中控班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控室操作班班长马立平在2004年陕西省举办的“建材杯”水泥生产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操作状元。
现代工艺生产流程,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工人的精心维护。在干法分厂各车间,有28%的青年员工取得了大专以上文凭,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年技术尖子,他们成为秦岭水泥快速发展的顶梁柱。
人才的闲置和流失,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秦岭水泥以发展为动力,以事业和热情为召唤力,充分立足自有条件,加快经营、技术、员工三支队伍建设,变“精英”情怀为高素质队伍情怀,极大调动了各层面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留住了人才。
品牌战略出名牌品牌是企业的生命。优秀品牌是靠一个企业长期稳定的科学管理体系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打造出来。
秦岭水泥实施以质量为纲的基础管理和品牌战略,通过建立化验室、水化热实验室、混凝土试验室,实施质量教育、小组攻关、狠抓“三性”(准确性、及时性、代表性)、执行国际标准、质量否决等一系列全面质量管理,使产品质量连续25年获“双百”合格,通过IS090002产品质量认证和体系认证。为首批国家免检产品,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获得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证书。国家权威建筑设计单位在重大项目设计中,多指定采用“秦岭水泥”。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一直为陕西省利税大户和经济明星企业,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企业和全国建材行业百强企业。企业先后获得了“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国家二级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数十项主要荣誉。
笔者在质检中心看到,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秦岭水泥质检中心已发展成为集日常检验、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性能试验于一体的综合性质检中心,是西北地区首家通过CMA认证企业化验室,可同时开展五类18个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134项检测工作,其软件、硬件条件均属国内同行业前列。秦岭牌水泥享誉长城内外、大居江南北,是国家指定的大型项目专用水泥,多年来被评为陕西名牌。
历史默默的记录下他们的奉献业绩:
1998年生产超细灌浆水泥;12月中热525水泥试产成功。
1999年5月低碱P.042.5R水泥试产成功,并投放市场。填补省内空白。
2000年42.5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试验成功。
2001年道路水泥研制试验成功;进行ISO法水泥强度与混凝土相关性试验。
2002年开发P.C32.5水泥并投放市场填补省内空白;2月生产中、低C3A水泥,并应用于四川某核基地建设;5月开发P.C32.5R缓凝道路水泥并应用于道路建设;8月开发G级(MSR、HSR)油井水泥并批量生产,填补西北市场空白,并对工业废渣磷石膏,混合材复掺工艺研制开发应用。
2003年研制生产P.052.5R水泥并批量投放市场……。
2004年9月陕西省检验检疫总局第二次审查,荣获质量检验先进单位。
环保安全显文明
公司自96年以来,整整用了4年的时间,花巨资分三个层次进行彻底的环境综合治理,分别对生产线1-5号窑尾收尘系统、各工艺线中的扬尘点、以及厂区凡能绿化的地方都进行了彻底治理,从而实现了“草绿、花红、路平、灯明”的目标,得到了省市以及“地方二十一世纪议程国际研讨会”环保专家的一致称赞。这方面工作不但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也实现了企业生态建设目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秦岭水泥烟雾滚滚曾是企业蒸蒸日上的象征。2000年以后,秦岭水泥蓝天白云成了科技进步的象征。昔日耀州区东南一隅的药王山下,整天茏罩在黄色烟尘之中,中央电视台“中华环保世界行”栏目称铜川市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今天,秦岭水泥的产量虽然增加了几倍,但看到的却是一片山清水秀,假若你没有听到厂区机器的轰鸣,一定会以为这个企业处于停产状态。
为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公司连年加强安全组织管理,并逐步由定性向定量过渡。公司每年都要及时制定下发《公司安全工作要点》,提出安全工作目标、方针及重点工作内容,确立了安全管理量化管理系统指标。多年来,在正常生产经营中,各单位都把安全管理工作始终放在主导地位,时常组织全面现场清洁整顿,每年的全国安全生产周活动和“安康杯”安全生产竞赛等活动,公司都要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在正常生产经营、各类工程、6#窑建设、铜川项目建设及湿法线技术改造等环节中,把安全管理、预防事故、员工遵章守纪、公司环境保持、现场卫生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了良好效益。
完善安全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强化现场安全管理是公司一贯的指导原则。公司从建立完善制度入手,在生产经营环节(包括各类工程)中,以强化现场安全管理,严格操作规程,抓好纠违消隐,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各类事故为重点。
全面落实企业三级安全教育制度是公司常年的主抓内容,所有特种作业人员全部做到按期培训,经考试合格由国家地方政府颁发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公司实行的季度安全卫生综合大检查及专业不定期抽查,已形成自觉制度。生产经营过程中,专职安全员坚持到现场指导工作,设备管理部门经常组织检查小组到整个生产区域及工序环节,对现场卫生、物料堆放、设备、配件等存放情况进行认真检查。近几年来,公司除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外,还获得了陕西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创建厂四十多年来安全生产最好记录。
党建工作促发展 思想工作保稳定
近年来,公司党委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积极探索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开展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强党在企业的政治、组织、思想领导,有利于推动企业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建设性活动,保证了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企业的贯彻执行,推动了企业双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公司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领导制度,始终把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来抓,使各级领导班子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公司按照德才兼备和“年轻化、知识化、革命化、专业化”四化方针,建立健全后备干部队伍。党委中心组平均每季度学习一次,并按规定参加了上级组织的理论业务培训。公司高层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一方面突出生产经营业绩,一方面突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各级领导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三级司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推动了公司内部政通人和、公开透明。
为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公司党委建立健全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从机制上、制度上确保了党委双向纳入的深度和力度。对拟聘任的中层以上干部人选,党委坚持严格考察制度,严肃提出聘任意见或建议,经董事会、党委会、党政联席会集体讨论通过,然后分别交由董事会或总经理进行聘任。
开展党员教育示范活动,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是各级党组织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公司党委倡导各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提高党组织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持续开展争创“三红”活动,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创新性团队。近几年来,公司党委坚持把创建新型企业文化提高到公司的战略发展高度来推动,相继制定实施了《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和《建设学习型组织指导意见》,为公司集团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秦岭水泥何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取得此巨大的成就呢?笔者随后采访了公司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董事长兰建文、总经理王振海、党委书记黄四领反复强调:
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建材工业总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公司董事会的正确决策,这是秦岭水泥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上世纪60—70年代,秦岭水泥以亚洲第一大水泥厂而备受尊崇,进入80年代后,落后的工艺条件,决定了秦岭水泥必须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快速转化。为此,秦岭水泥全面加快转机建制步伐,于1996年以部分优良资产组建了股份公司,1999年在上海证券所成功上市,开始了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的自主经营发展道路,同时,加大了对老线的技术改造和产能提升,加大新型水泥生产线项目的建设,秦岭从摸索出了一条“主业领先,做大做强”的科技发展之路。相继对湿法窑进行了自动化控制改造;扩建7公里皮带廊;增建了二条水泥粉磨系统;公司现有水泥粉磨系统15条,水泥储库55座,总存量达20万吨以上,拥有4个水泥包装站台,5台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2台国际一流水平的德国进口水泥包装机,15个汽车散装专用散装头,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设有电子轨道衡的火车运输专用线网络,可满足每天8000吨以上袋装水泥的包装与输出,每天10000吨以上散装水泥的装车与输出,日装车和输出能力超过20000余吨。正是由于有了良好的科技发展平台,2002年秦岭水泥以良好的经营业绩,正式组建了陕西秦岭水泥集团,开始了由股份制向混合所有制的快速转变。
该公司加快内部集团化运作,对机电分厂、运输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后勤物业管理等单位进行了主辅分离的大胆改革,大大提高了成本控制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净资产收益率连续多年保持在6%以上。一批多年亏损单位一跃成为秦岭水泥新的利润增长点。
该公司加大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要方式,实现员工有效分流,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员工技术培训力度,鼓动员工自学成才,摒弃减员增效模式,保证了员工的根本利益。
该公司以科技进步为手段,节能降耗,采用水冷却为风冷却,节约水资源;以避峰填谷为手段,积极做好电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该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省内同行业互利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做好高端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面向中小水泥市场的低端产品,与原燃料供应商及房地产开发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了原燃材料供应。
秦岭水泥又以决策与经营分离、生产与经营分离为原则,积极构建大营销、大财务、大物流扁平化管理模式,为整合省内建材市场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该公司以发展为导向,以品牌效益为保证,以服务用户为目的,在全省各大中型城市建设了一大批粉磨站及中转库,由被动适应市场转为主动细分市场,为省内建材市场整合创造了条件。
总之,自2003年以来,秦岭水泥完全立足自身优势,外拓市场,内转机制,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连年取得良好的生产经营业绩,在集团化规模经营道路上越走越快,越做越大,越来越强。这其中,2003年,销售水泥215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5.09亿元,实现利税7127万元,员工收入增长4.13%;2004年,销售水泥244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实现利税6213万元,员工收入增长7.8%;2005年上半年,秦岭水泥尽管首次遭遇累计亏损1000多万元、产品销售同比减少20%的困难局面,但从2005年7月份起,在公司董事会的果断决策和经营班子的奋力拼搏下,产品首次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生产经营迅速扭亏增盈,各生产单位均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共同为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销售水泥265万吨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一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是在全国同行业普遍出现大幅度亏损、水泥价格持续下降、原燃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项目建设进入关键时期、银行收贷近9000万元的情势下实现的。这也充分说明,秦岭水泥“立足主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是完全正确的,秦岭水泥已在市场变化中成功经受了宏观调控的严峻考验,并赢得了更加有利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
秦岭水泥以整合市场为方向,先期控制有效资源。以先进生产力带动大矿山战略。拆除索道,改造皮带廊,增强石灰石运输能力。购置进口大型液压钻、液压铲、矿车、破碎机等设备,抢先对雪山、阳泉山、旬阳、泾阳等地的矿产资源进行战略控制,为主业布局奠定了基础;该公司坚持以打造1000万吨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为方向,稳步形成了以股份、集团、民营为三大发展平台,以铜川、宝鸡、旬阳为三大生产基地的远景规划。其中,铜川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于2005年8月26日点火试生产,标志着主业领先战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优质石灰石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