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直行赤子情
——序杨明洲新闻作品集《赤子情》
杨乾坤
一部书稿摆在了我的案头,此乃明洲兄的新闻作品集。命名为《赤子情》,果不其然:写英模、写职工、写民工、写工会,炽烈之心处处可见;三秦聚焦处,有引人注目的所在;警钟与呼声,有撼人心魄之呐喊;赤子情,便现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正气篇,便见了“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明洲兄披肝沥胆,秉笔直书,使新闻人物事件淋漓而出,千汇万状,现于目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明洲文,想见其为人。
明洲籍合阳,地接龙门,先贤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影响着他作品的求实、大胆、深沉、敢言,不虚美、不隐恶。灵魂便是:正道直行!这种大道之行,在求学期间,便经受了烈火熬炼。在其上大学时,陕北运司汽油库失火,为抢救国家财产,明洲临危不爱身,奋战火海,被烧成重伤。大难不死,然而落下了遍体伤痕,十指竟至九残!指虽残,终不悔,大学毕业后几经辗转,投身新闻事业,当了记者,于是笔走龙蛇。
明洲兄从事新闻事业凡二十三年,新闻作品逾百万字,新闻眼独具,行文亦颇具匠心。以史笔写新闻,冲破传统模式,自然另有蹊径。其作品敢言实情,敢说真话,有震撼心灵之力量。
以广度而言,其笔触涉猎,遍及陕西经济文化,人民生活,从国有企业改革到民营经济发展,从企业经营大局、工会工作到职工维权。明洲笔下,各种行业,各种人物,翩翩写来,像风俗画,如抒情诗,一页页、一首首,生动再现了现实。
以深度而论,所见目光犀利,视角独特,往往是层层剥笋,直抵事物之内核,而绝非浮光掠影,人云亦云。雷烽的可敬、可悲,权佳果的可贵、可怜,英雄母亲下跪的悲愤,张成龙献身后的“呼唤”,还有建筑工人恨得咬牙的“垫资工程”之蔓延,黄陵矿区遭“灭顶之灾”的声声“警报”,“蒙K”车牌背后流失的数千万元……这切中时弊的文字,发自肺腑的呐喊,何止是为了几个企业,几位“兄弟”,而是为了公理,为了正义,为了人民。难怪省市领导,屡屡就此君的文稿,作出重要批示。
广矣深矣,卓然可见,也常为人所称道和折服,其重要一因,是明洲胸次的“新闻主题多元”之论。他认为,单纯强调弘扬主旋律,往往会顾此失彼,违背新闻规律,致使报道失实失真。而要“客观、真实、公正”地记录重大新闻,报道之主题应呈“多元”趋向。他的这一卓识一经实践开来,便见了写人写事,高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于是,当捅者捅之,当歌者歌之。捅之不避祸,歌之不失真。循序而渐进,量变到质变,作品愈出愈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华阴农民进京卖豆腐脑因丢身份证遭“遣送”,外地建筑民工在西安遭“收容”后,被“倒手”进石碴场干苦役,受烙刑,明洲不以非“主旋律”而忽之,而是秉笔实录,向当时的收容政策叫板,胆识自见,三年后的2004年,中国收容政策改变了。近一两年来,社会各方关注的农民工问题,明洲敢开先风,在十年前已经关注了。近些年他推出的系列报道,多写下层社会和人物,写弱势群体,他在代民立言!
没有对社会下层的殷殷之情,何能如此;没有深刻的洞察力,何能言此;没有深邃的思想,又何能至此!他四处奔波,他日夜操劳,人都说,明洲把命卖给了报社,人未知,明洲以并不宽裕之收入,多年来却坚持资助镇安一贫困学生。我与明洲兄交谊二十年,知其为人正直,骨体不媚,知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自然,也知其是记者中的佼佼者。
明洲笔名明烛,此取谐音,亦有深意。唐人诗有云:“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光明烛是对弱势群体的爱心,并非关乎位之高卑。明洲兄位卑未敢忘忧国,届退休之年,仍心系黎庶,笔耕不辍,观其新闻作品,明烛卓然可见。
正道直行浩然气,人间最重光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