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陕建十一公司成立五十周年
公司总经理张俊峰
公司党委书记薛增建
斗转星移,乾坤巨变,在这收获的金秋季节陕西省第十一建筑工程公司迎来了五十华诞。
光阴似箭,五十年弹指一挥间。50年来,陕十一建人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开辟了一条辉煌创业之路;50年来,陕十一建人顽强拼博,奋发图强,谱写了一曲曲瑰丽的创业之歌。昨天,他们满腔热血,风雨同舟,对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今天,他们欢聚一堂,隆重庆典,深情回眸这50年天翻覆地的沧桑巨变;明天,他们继往开来,迎着新的曙光去开创更加绚丽的未来。
光荣的历史 重大的贡献
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二日,曾胜利完成抢建广东南海沙堤机场和福建龙田机场、突击荆江分洪工程和武汉防汛抢险等任务,为保卫和建设祖国立下了不朽功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七师,奉命集体转业,成立了建工部西北第四工程公司,后几经更名为现在的陕西省第十一建筑工程公司。
一九五八年,公司转入了以工业项目为主的建筑施工,先后承担了国家“一五”经济建设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中的9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了秦岭电器公司、新征机械厂、陕西柴油机厂、宝鸡钢管厂、耀县水泥厂、空军五七0二厂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筑任务。经历了从一般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的发展过程,逐步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大转变。
一九六三年公司奉命赴青海,承担了当时号称“天字号”工程的施工任务。经过三个春秋的顽强拼搏,在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原,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核工业基地。一九六五年以后,公司转战四川的深山峻岭,奋战八年,先后完成了核工业部的902、903工程和航天工业部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施工任务。一九七四年公司又奉命调回陕西,在秦岭深处奋战五年,胜利完成了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的063工程施工任务。这十多年来,公司为共和国核工业基地建设和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和投资重点的转移,公司走出山沟,将聪明才智倾注在城市建设之中。在古城西安建成了中比合资的杨森制药厂、省人行103、104金库和544印钞厂等项工程。在古都咸阳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在黄土高原上建成了空中丝稠之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北国棉二厂大型化纤车间、陕西玻璃厂、第一人民医院、西北轻工业学院、咸阳师专、凌云楼等一大批知名度较高的工业与民用项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公司实施了新的发展战略,开辟了沿海建筑市场。在榕城建成了福建日报社新闻大厦、福州电视中心,在东方明珠上海建成了锦鸿公寓、天安花园、云间水庄别墅群等一批在当地很有影响的工程。
在这期间,公司走出国门,援建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利比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日本、古巴、蒙古等国工程,享有很高的国际信誉,展现了陕十一建人的才华和智慧,将勤劳和友谊播撒在异国他乡。
特别是一九九九年以来,以张俊峰、薛增建为首的公司党政领导班子,继承和发扬企业精神,率领全司职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振兴企业的第一要务,坚持把提高广大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项目滚动发展和精品名牌战略,在市场经济的骇浪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使一个负重爬坡的老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斐然成绩。
在古城西安承建了被誉为西北第一楼的陕西科技信息大厦,开创了我国在黄土地上建超高层工程的先河。建成了陕西省文化名人公寓、西安高压供电局高层住宅楼、陕西省机械进出口公司新1#住宅楼、政法学院办公楼、紫薇田园都市、东盛、美辰制药厂等50多个工程项目。
在魅力城市咸阳建成了咸阳国税局综合楼等工程;
在革命圣地延安建成了延安人民医院门诊楼等工程:
在陕西小江南汉中建成了96501部队综合指挥楼和文化中心等工程;
在陕南重镇安康建成了水电大厦、地税大厦等工程;
在巩固发展陕西建筑市场的同时,在福建龙海市建成了南京军区6206洞库等工程;
在安徽淮北市建成了当地最高的城市广场和国际商城等项工程;
在江苏徐州建成了当地最大的饭店徐州饭店等工程。
五十年来,从四季如春的南江,到冰封千里的北国;从茫茫无际的草原,到繁华的都市,有20多个省市留下了陕十一建人用汗水和智慧浇铸的座座丰碑。在国内承担了大小约436项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工作量约38.83亿元,竣工面积约536.88万㎡。涉及到核工业、航天航空、兵器、电子、机械纺织、化工、建材、能源、交通、金融、文教、卫生等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国防科研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公司在完成这些建设任务中,获得了一系列殊荣,曾受到核工业部、航天航空工业部,电子工业部、陕西省、青海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嘉奖,并命名为“先进企业”,被授予“陕西省经济明星——省建筑施工企业20强”、“中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建筑企业”、陕西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省诚信先进单位”、公司设备安装公司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40多个省部级荣誉称号。
优良的传统 过硬的作风
在五十年的艰苦创业中,这支由部队转业的施工队伍,继承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作风顽强、不怕困难、敢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建设战线一支开得动,打得响,特别能战斗的建设队伍。
一九六三年,公司在青藏高原、青海湖畔承担国家第一个核工业基地建设。这里素以“冬寒夏凉日照长,雨少太阳辐射强”的气候特征著称,我们的职工到这里,住的是简易工棚、棉毡棚、“地窝子”,更困难的是许多职工不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不少人出现高山反映,经常吃的是夹生饭,因缺氧时常睡觉被憋醒,就是在这样异常艰苦的环境中,我们的职工以忘我牺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种种困难,迎来了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喜讯。
在四川的902、903核工业基地施工中,环境和条件却是另一番艰难。特别是刚进场,公路不通、缺水少电、居住牛棚,所有进场物资,全是肩挑人扛。大队人员进场后,边安营扎寨,边劈山炸石,边开辟施工现场。安装公司架设近百公里高压输电线路,笨重的砼电杆和其它器材,全靠人力抬运爬坡过沟。就是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职工没有退却,没有被困难吓倒,以顽强的斗志战胜了困难,完成了艰巨的施工任务。
在承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工程建设中,住的是老百姓遗留下的破旧房,饮的是山上流下的溪水,用三块石头支起锅做饭,在深基础施工中,由于垂直运输设备不足,部分石头和泥砂靠人工一块块,一筐筐分级往上传,以顽强拼搏的精神,保证了施工任务的完成。当得知西昌发射卫星成功的那一刻,职工们从内心深处感到无比的自豪。
九十年代初,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企业陷入了建司以来从没有过的困境,在低谷中艰难徘徊了多年,成为陕西有名的特困企业。就在这样的年代,面对这样的困难,企业并没有倒,各级领导班子没有垮,职工队伍没有散,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轩昂和斗志,经受住了生与死的决择,使企业爬谷而起,逐步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机。
五十年的艰苦创业史,之所以能在无数困难和艰巨任务面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取得斐然成就。就是因为继承和发扬了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是因为培育和弘扬了企业精神。有了这个传家宝,企业才在各个时期,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严峻考验;有了这个传家宝,干部队伍才更加团结和谐,更具有战斗力;有了这个传家宝职工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也无所畏惧,再艰巨的任务也能完成。
丰硕的成果 斐然的业绩
五十年,企业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公司已改变了当初技术装备落后,施工经验不足,技术管理薄弱的状况。现已发展成为我省建筑业中一支实力雄厚的骨干施工企业。公司现有职工2614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692人,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676人,项目经理104人。一个驻国外公司、两个驻省外公司,七个土建分公司,一个设备安装公司,八个直属项目部,以及机械分公司、地基分公司、构件厂、木材厂公司建立了完整的管理网络,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备的信息反馈系统,具有综合施工能力强、工艺先进、工程质量好的特点,善于独立承建大型工业,高级民用、高级公共建筑和高层、超高层项目建设。
五十年来,公司基础管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一九八二年,公司在过去28年发展基础上,在全司进行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全面整顿,制定和健全了各个系统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各个部位的职责范围和各类管理干部的岗位责任制,实行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一九八四年,全司各生产单位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各事业单位实行了费用包干制,逐步完善了内部经济责任制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项管理机制,实行项目滚动发展战略,强化了项目管理,推行了项目管理“五步法”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工程项目责任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等,使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六年降低工程成本额6010万元,年均降低率达5.33%;实行了资金统一和切块管理,在2001年以来的四年中累计资金切块和上缴货币资金3780万元;收回拖欠工程款14915万元;还清了历史拖欠的西安建行、咸阳建行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共计1330万元的债务;补完了历史拖欠离退休;职工工资900多万元。同时,管理体制基本实现了从“企业办社会”向“企业社会化”的转变。公司职工医院、子校、幼儿园和各经济实体在经济上彻底与企业母体“断奶”,行政后勤管理逐步向物业管理过渡,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五十年来,公司的技术进步成果累累。公司具有专业技术手段齐全,能在国内外承担各类建筑综合施工的技术能力,具有自成体系的技术检测、监控网络,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先后优质、高速地建成了一批大跨度、高精度、防辐射、恒温、恒湿、超洁净等特殊复杂的工程。特别近六年来,公司全面推行了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不断提高了科技含量,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被誉为西北第一高楼的陕西科技信息大厦工程开辟了我国在黄土地上建超高层工程的先河,采用的大体积高强砼裂缝控制技术、钢骨砼技术及截面H型钢应用等六项施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技术,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金牌工程。QC攻关连续六年分别荣获国家和省级成果奖。
五十年来,公司的工程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公司从上到下建立了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制定的质量标准、规定和操作规程,建立了质量检查、监控体系,使公司的工程质量逐步提高。建成了陕西彩色显象管总厂、杨森制药厂、省人行103、104金库、544印钞厂等一批高质量工程。一九九九年以来,大力实施了“精品名牌”战略,认真实行了IS09002、IS02000和质量、环保、安全“三合一”体系标准,大大提高了工程质量、安全、环保水平,建造了陕西科技信息大厦、西安高科新花园等一大批优质工程。国棉一厂化纤车间、省人行103、104工程、中德合资联汽厂房等工程获陕西省优质工程奖,陕西彩色显象管总厂工程荣获国家“银质奖”,陕西省机械进出口公司新1#住宅楼、咸阳国税局综合楼、西安财经学院综合楼西北政法学院校前办公楼等4个工程获“长安杯”,福州电视中心工程荣获“榕城杯”,高科花园7#高层住宅楼获得了“雁塔杯”,政法学院办公楼、西安高压供电局高层住宅楼获得了“华山杯”等。
五十年来,十一公司经历了深刻变革,公司的经营机制、管理体制、职工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辅分离、两层分离的模式初步形成,为企业改制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一九八四年以后,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初步建立了经济责任制体系。一九九一年以来,公司改革逐步深化,完成了划小核算建制,职工医院率先实现了经费开支与母体经济分离。全面推行项目管理,取代了长期沿袭的以施工队的行政建制组织的施工管理模式,基本完成了由三级管理向两级管理的过渡,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一九九九年之后,企业的改革步伐加快,力度加大。深化了三项制度改革实行了干部竞聘上岗,职工动态管理,彻底革除了干部职务终身机制,六年共减员1161人;实行了干部全员岗薪制,浮动工资制;实行了分配向责任重、贡献大的岗位倾斜,对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给予重奖;组织机构改革向纵深推进,公司两级机关的职能部门实行了撤并,人员减少。公司机关将原设的26个科室,工作人员268人,逐步撤并为13个部室,73人。事业单位、各经济实体在经济上与母体彻底“断奶”,实行了独立经营,自我发展。同时,按照产权多元化的思路,局部推行了股份制,成立了“钢化租赁有限公司”、“设备租赁服务中心”、“宏立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了陕西腾兴劳务有限公司、咸阳腾飞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办理了独立法人资格,实行了资产运营,加大了土地资源开发的力度,为企业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标志着公司的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五十年来,职工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公司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由当初仅有少量几栋办公和住宅楼房,发展到现在有近百栋楼房,其中,近六年就新建了23栋住宅楼。对西安边家村家属院,兴平新村家属院,咸阳文汇家属院进行了改造,结束了职工居住50年代干打垒平房和危旧楼房的历史。
职工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截止到2004年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达14197元。
在几十年创业中,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部分。渗透在各项工作中,提高了企业的创新力、亲和力和竞争力,营造了“企业有生气,领导有正气,职工有士气”的发展环境。
“科学管理、文明施工、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是企业精神,“诚信和谐、追求卓越”是企业之理念,“以科技求进步,以质量树形象,以改革促发展,以管理增效益”是企业的经营方针,“建造精品、真诚服务、进取创新”是企业的质量方针。这些精辟的文化理念不仅对企业精神起到了特有的补充作用,而且从本质上丰富、完善和创新了企业文化。
50年来发展独特的人文环境和优良传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要求,是以德治企方略在企业文化核心层面的具体展示。企业文化变成了全体职工巨大的精神支柱和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对推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公司在取得物质文明建设重大成就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结出累累硕果。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级文明工地1个,省级文明工地31个,市级文明工地27个,省级青年文明号3个。2001年被咸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咸阳市文明单位”,公司连续五年被陕西建工集团评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公司文汇大院被咸阳市授予“花园式住宅小区”,泉北小区被授予“文明小区”。
在企业经济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1980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公司党委先后七次被总公司评为先进党委,其中2005年公司党委被评为省国资委先进党委,有十个基层党组织先后35次评为总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有108人(次)评为总公司优秀党员,全司涌现出3个出席全国先进集体,4名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55名省(部)级劳模、先进生产工作者。工会也曾多次被评为总公司先进工会,一九九八年以来连续七年评为先进“职工之家”,二00一年被评为全国建筑建材系统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陕建系统职工文化先进集体。公司团委在参加西北八省区“建筑青年贡献杯”竞赛中曾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公司团委曾先后七次评为总公司先进团委,一九八九年被团省委授予“先进团委”称号。这些都说明了企业不但具有很强的综合管理水平,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这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是这种具有公司特点的优秀文化,使这个拥有50年历史的老企业在新世纪焕发出朝气和活力,推动了企业持续、和谐、快速发展。
与时俱进 再创辉煌
五十年的风雨征程,是一部艰苦创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光荣、辉煌、自豪的历史。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公司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天灾人祸给建筑业带来的萧条。在“文革”期间,公司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取得了确保国防科研重点建设的胜利,在“两乱”期间,公司排除干扰,坚守工作岗位,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公司经受住了前所未有困难考验,经过顽强拼搏,刹住了连续几年的亏损,初步有了转机。一九九九年初,在新的公司党政领导班子带领下,继续弘扬企业精神,把发展作为振兴企业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实施两大战略,使企业协调发展,跨越式前进。六年累计完成企业总产值20.9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8%,相当于50年完成总产值的53.88%,标志着公司已经进入和谐、稳健、快速发展的兴盛时期。历史和现实说明了陕建十一公司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经得起各种考验、大有希望和前途的企业。
五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昨日的辉煌只代表过去,今天的辉煌也终将成为历史,明天的辉煌才是陕十一建人更高更远的追求。
(周炜 王林 陈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