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日本经济打压中国
小泉的连任将致使中日经贸交往中的各项问题敏感化,而东海油气田等能源问题将成为中日经贸关系乃至政治关系走向的风向标。
中日经贸降温
截止2003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国。但这一趋势在2004年出现逆转,欧盟取代了日本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日本退居到第三位。而这种情况在今年还在继续,日本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又下降了1.6个百分点。
学者普遍认为,中日经贸关系的冷却主要源于小泉在政治上对华的强硬立场。小泉自2001年担任日本首相后,连续参拜靖国神社、不顾中方劝阻支持扶桑出版社出版新的历史教科书……致使中日政治关系降到了冰点。
一些日本人士希望中日能将政治和经济分开,但熟悉中日历史的人士都深知,中日的经贸关系一直是服从于政治关系的,政治冷却必然导致经济的降温。
打压中国
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反思自己的外交政策,并确认了新的外交方针:脱离欧美、返回亚洲。这一政策的实质是建立日本在亚洲的霸主地位。
日本政府的这一构想受到了日益强大的中国的挑战。在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上,中国抢先与东盟达成协议,并于今年7月正式开始实施。而日本与东盟的谈判还在进行当中。日本一直将东盟视为自己在亚洲的后院,中国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扩大无疑触及到日本的禁区。因此日本开始在经济上打压中国。
今年上半年,日本产经省发布公告,告诫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要谨慎,因为在华投资“有很大的风险”,并鼓励日企去越南或印度投资。
同时,日本政府全部将从2008年取消对华的ODA(政府援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日元贷款。
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也是日本打压中国的一个重要背景,日本政府坚信,中国经济依赖日本。2002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为50亿美元,到2003年,这一数字增加近2倍,达到147亿美元。
东海是试金石
在社科院研究员冯昭奎看来,东海油气田是今后中日经贸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自中国的石油公司在这一区域开始勘探油气资源以来,日方就一直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先是要求中方停止勘探,并向日本提供有关这一地区油气储量的详细数据,在遭到中国拒绝后,又宣布给予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在这一区域的开采权,同时还暗示,日本将有可能采取军事行动。
据悉,东海地区蕴藏的油气储量可以供中国使用80年。在石油价格高居不下的今天,这块油气田对于中日两国都是至关重要的。
日本一直致力于寻找到一个稳定的石油供应基地。在俄罗斯宣布远东石油管线首先通往中国之后,日本政府对东海这块油气田的渴望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同时,东海油气田也关系到中国主权问题,中国政府一直反对日本所说的中国侵犯了日本领海的说法。因此,东海问题不仅是中日之间经贸关系发展的敏感问题,同时也是两国政治关系的试金石。
(钮键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