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23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头版 南郑直选 试验党内民主 导读 谁动了工人的“奶酪” 有必要重申劳工神圣

当前版:第A1版:北国周末-头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头版
01

南郑直选 试验党内民主

在陕西省南郑县湘水镇镇长的职位上,李先成已经干了8年。2005年4月初,湘水镇党委书记调到外镇,书记职位出现空缺。人们普遍以为李先成会“自然过渡”上来,可县委却在这个节骨眼上发来通知,决定在湘水镇试点“乡镇党委公推直选”改革。李先成的仕途由此迷离起来。

公推,出现“变数”

5月16、17日两天是公推候选人的日子。按照程序,42名参选者要逐一进行演讲、现场回答提问、再由来自湘水镇机关、各自然村的292名党员干部进行投票,公开推荐出镇党委书记、副书记正式候选人各两名。

角逐首先从书记职位开始。起初,人们普遍看好为人忠厚、卓有政绩的李先成。不过,可能是因为心理紧张的原因,李先成在台上演讲时满脸是汗,不时用手擦汗,引起了人们哄堂大笑。

虽然有15人参与竞争,但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几个人身上。除了李先成外,湘水镇的年轻副镇长陈江涛尽管上任才3年,但在当地群众中已赢得较好口碑。现任副书记石寿军是湘水本镇人,演讲时大谈家乡情绪,极讨群众喜欢……

投票结果是,陈江涛以144张票高居榜首,李先成以134张票屈居第二,两人成为书记正式候选人。而石寿军则被淘汰出局,成为此次改革第一个“丢官”的人。

副书记职位的角逐在26名参选者中展开。其中,县城建局干部肖智强曾在省演讲大赛中得过第一名,此次竞选演讲又集中谈了当地群众关心的山药产业发展问题,显得卓而不群。肖智强演讲结束后,有人问他:“你鼓励我们扩大山药种植,如果山药卖不出去咋办?”肖智强当即回答:“如果山药卖不出去,我就前面挂个牌牌,后头背着山药,上西安到农博会去推销!”会场里顿时一片掌声。

也许正是这句富有“煽动性”的回答,使肖智强获得了最高票数,与团县委女干部王雪平同时被推举为副书记正式候选人,而湘水镇现任副镇长杨永祥等人则无缘下一轮直选。

在书记职位上,副镇长的票数超过了镇长的票数。在副书记职位上,本镇干部比不过外地干部。这样的公开推荐结果,让日后的直选形势变得“复杂”起来。单从公推得票的情况来推测,陈江涛当选为书记,李先成继续担任镇长的可能性很大,两人目前的上下级关系就要发生颠倒。面对这种极有可能发生的难堪,李先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直选,一波三折

2005年5月26日,是湘水镇公推直选党委书记、副书记“定砣”的日子。考虑到选举会出现两种结果,李先成在准备当选感言的同时,还打印了一份落选发言稿。

26日上午10时,湘水镇近四百名党员会聚一堂。一些老党员把身板挺得直直的,胸前的出席证别得端端正正。“直选”,令他们感受到了浓郁的党内民主氛围,也让他们对前所未有的民主权利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李先成和陈江涛先后上台发表直选演讲,两人演讲虽然风格不一,但都巧妙表达了“施政纲领”,展示了自身优势,都博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这一环节基本打成平手。

11时,大会转入现场答辩。此时,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只见一位党员抢到话筒,亮着大嗓门“质问”李先成:“村里有两家为自留矿山的事扯皮,你到底管不管?”这突如其来的一问,令场上形势陡然紧张起来。其实在数日前的公推大会上,已经有人向李先成提出这个问题,当时已经回答了七八个问题的李先成显得极不耐烦,一句话就把提问人顶了回去:“这是两家的私事,我没必要去管,也没必要回答。”这种态度令全场哗然,也为他在公推环节首战“失利”埋下伏笔。如今,这个问题再度被提出,似乎是在有意“挑战”李先成。

不过这一问,李先成没有再草率行事,稍作沉吟,李先成从容回答:“据我所知,他们两家有承包协议在先,双方都应该讲诚信。经济纠纷应该由行政执法部门处理,政府不可能以权代法。

寥寥数语,李先成谈到了诚信和依法行政,场下响起一片掌声。李先成在公推阶段的被动和不利局面,就此发生扭转。接下来,人们提问的“火力”纷纷集中到了李先成身上,尽管不少问题有些“刁钻”,甚至直接对干部作风、政府工作提出批评,但有经验的人知道,李先成被提问得越多,说明大家对他越关注,而李先成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有利于他展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相比之下,陈江涛显得有点冷落。在人们“围攻”李先成的热闹气氛中,陈江涛仅仅被提问两次,而且问题也无关痛痒,更像是一些善意的建议。进入投票环节后,也许是为了避免尴尬,预感到不妙的陈江涛悄悄离开了会场。

投票结果,李先成“反败为胜”,当选为湘水镇党委书记。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压在李先成心头多日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民意,判别干部

根据规则,陈江涛落选书记职位后,转而成为副书记的正式候选人。在陈江涛、肖智强、王雪平三人中,将差额选举产生两名副书记。由于陈江涛已经在书记竞选中落败,竞争副书记应该很有胜算,竞争主要集中在肖智强和王雪平两人身上。

肖智强和王雪平都是县直机关的青年干部,对“公推直选”这样的党内民主改革举措,他们的共同观点是“这种竞选,机会基本上是一样的”。30岁的肖智强认为这种意外的收获已经使自己得到满足。而28岁的王雪平则表示,放弃团县委安逸的工作环境,是因为自己想为改变农村的落后出一份力。

26日下午,副书记直选演讲开始,出身于乡村小学教师的王雪平沿续了一贯的朴实风格,演讲虽然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沉稳中却透出一股朝气。

肖智强则不同,上场就放出一炮:“我今天只说三个字——抓落实!”他特别强调,在公推时承诺的事情已件件有着落,有关的建设资金已经全部到位。

肖智强的慷慨激昂赢得了人们欢呼似的热烈掌声,他在演讲环节明显“打败”了王雪平。但是到了答辩阶段,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有人发问:“你说的大桥项目要耗费几百万,我们从70年代就开始申请,到现在也没有眉目,你才来几天就说资金到位了,我们不能光听你说得美。”

这个毫不留情的发问明显是在指责肖智强说大话,这让肖智强脸上有些挂不住,虽然他一再解释自己通过各种关系搞到了项目和资金,但很多人对这个年轻人产生了怀疑。联想到肖智强在公推大会上“前边挂一个牌牌,背上背着山药”的豪言壮语,人们寻思,这些话听起来舒服,但是管用吗?更有人窃窃私语:“看来,这个卖山药的不可信。”

投票结果,陈江涛以278票,王雪平以256票当选为副书记,沉稳、干练的王雪平笑到了最后,这一结果,似乎也在宣示一种民意判别标准,那些踏踏实实的干部更能赢得群众的欢心。

改革:撬动旧制

当选后的李先成,不仅成为陕西省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第一人,也成为扩大党内民主的标志性人物。

虽然成功当选,可李先成回想起“打仗一样”的竞选过程,依然有“后怕”之感,从当干部开始,大大小小的选举已经历过二十多次,数这次最紧张。过去都是组织任命或推荐的,选举时有组织出面做工作,非常稳当。可这一次一下子把你推到前台,只要工作懈怠或能力不行,大家肯定不会投你票。

李先成承认,起初,自己对“公推直选”很有抵触情绪。书记调离湘水镇后,自己明明可以“自然过渡”,可县里千不选万不选,偏偏把“公推直选”改革试点选在湘水镇,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自己心里想不通呀,是不是组织不信任自己了?思前想后好几天,李先成才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开始积极应战。

原以为自己实力很强,没想到公推时得票不理想,李先成再次陷入迷惘,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打起了退堂鼓。当天,李先成就找到上级领导要求调动,但被断然拒绝。无奈之下,李先成只好顺其自然,“沮丧归沮丧,我只能更多地反思自己的不足,这对将来有好处”。

经历了有惊无险的竞选历程后,李先成的心情虽然暂时平静,可身上的压力反而进一步增大了。他坦言,过去只要领导满意就行了,现在必须首先考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工作方式和思路都要做出重大调整,“毕竟是群众投票把我选出来的”。

并非只有李先成一人对压力有切肤之感,参与这次“公推直选”的当选者和落选者都有同感。已经从副书记职位降为一般干部的石寿军更是深有体会:“这次选举机会是均等的,如果平常工作不行,就不会有人投你的票。”以往,乡镇党委干部的选择更多地依赖于上级党委,由少数人乃至个别人决定干部的任免,“公推直选”则将选拔权直接交给每一位普通党员,使党员群众集体行使“组织部长”的权力。这不仅提升了基层党员的民主权利,有利于通过竞争机制选择优秀干部,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历史难题,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买官卖官的腐败现象。

同时,“公推直选”使乡镇党委干部的权力合法性不再来自于上级党组织,而是来源于基层党员,这就改变了以往“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格局。由于乡镇干部权力获得方式的改变,基层干部固守了几十年的命令式的工作常态,一下子颠倒过来;而当选干部由此焕发的民主观念和群众意识,也将深刻地改变乡镇基层的政治生态。

民主,有待完善

其实,南郑县的“公推直选”试验,最初更多地是出于转变乡镇职能的考虑,但此后,却在党内民主、干部选拔、乡镇改革等方面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据统计,湘水镇的412名党员,有392人参加了直选投票,参选率高达95%,近三分之一的党员是接到通知后专程从外地赶回的。基层党员的民主热情,出乎改革者的预料。

近年来,南郑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缓,干部中也曝出一些“丑事”,例如,2004年的“赌博书记”刘贵正案,高考作弊案,以及计划生育被黄牌警告等事件,都令南郑县蒙羞。而湘水镇的“公推直选”试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改革之风,有望让当地呆滞的政风豁然一新。

改革的辐射效应也已出现,继湘水试验后,南郑县直机关干部的民主选拔接踵而至。另外,汉中市城固县、镇巴县的“公推直选”也纷纷启动。

不过,湘水镇的试验在赢得普遍赞誉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难题。比如,“公推直选”要求参加选举的党员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在党员人数众多、社情复杂的乡镇较难推行;再比如,虽然“公推直选”有一系列程序安排,但选民和候选人只有短暂的接触和了解,选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盲目性,不一定能选出称职的干部;还有,推行“公推直选”这一民主形式要耗费相当的成本,湘水镇此次试验,在培训、宣传等方面花费了八万元左右,倘若在南郑县各乡镇全面铺开“公推直选”,成本将高达两百多万元,对一个贫困县而言是难以承受的;此外,在“公推直选”中如何体现干部结构,如何安置落选干部等等,也是不得不考量的现实问题。

与上述困惑相比,更需进一步改进的是制度机制。有专家指出:民主制度的核心是选举、公开和监督。“公推直选”仅仅是选出了自己满意的党员干部,如果缺乏后续的监督机制,那么基层党员就无法直接罢免不称职的党员干部,随之就会对“公推直选”这一民主机制产生怀疑和抵触。因此,在推行“公推直选”的同时,必须及时跟进民主监督、任免等制度,否则,“公推直选”的民主绩效必将大打折扣。 (转自《民主与法制》)

公推直选现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