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资本市场多元化迫在眉睫(二)
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对策
民营企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采访中,金融机构也认为,民营企业是极具潜力的效益增长点,应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扶持,尽快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困扰。
改革信贷体制,下放信贷审批权限。金融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经营模式,对基层县支行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由客户申贷为主转变为主动营销优良客户,实现信贷资源的被动配置向自觉配置转变,把无差别的资金供给转变为多样性差别化服务,实现金融资产规模数量管理向质量效益分类管理转变。
疏导货币政策,加大信贷资金投入。金融部门要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尽快制订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具体措施,在注意信贷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针对民营企业的借款特点,开办创新业务品种,在合理的授信额度内,实现随借随贷,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
改进金融服务,实行倾斜政策扶持。金融部门应根据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动特点,推出灵活多样的结算工具,畅通汇路,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应尽快对民营企业开办票据承兑与贴现、保理、信用证等新的服务项目,使新业务在开办之初就不以企业经营方式分类;开展各类中间业务,发展个性化理财和差异化服务,对民营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改善信用环境,密切银企合作关系。商业银行要主动指导民营企业提高资信等级,加大对逃废债行为的惩治,通过舆论导向、经济制裁、法律追究等有效手段,保全信贷资产。民营企业要用诚实守信的实际行动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珍惜自己的信用资源,寻求满意的主办银行长期合作,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消极后果,要想方设法改善自己的信用记录,用良好的信誉提高企业资信水平,以换取长期的金融支持和急需的资金融通。
探索中介服务,建立信用担保机构。可采取多种担保形式并用的方法,多渠道吸收资金,采取股份制形式组建,在运作方式上,以“政策化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经营原则。根据实际,可建立由地方财政出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官方担保机构,也可建立由法人和自然人出资,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担保机构,或建立企业自我出资、自我服务的合作性担保机构。对处于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适用灵活的担保费率,不搞一刀切。对于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民营企业,除了政府给予优惠的担保费率外,政府也可以给其担保贷款,向投资者提供融资服务,从而使不符合银行直接贷款条件的民营企业获得合适的贷款。此外,还要积极实施反担保等措施,严格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