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无私无悔的追求
——记黄陵县咀头村党支部书记赵延平
黄陵县咀头村是黄土高原上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小山村,1989年,村班子瘫痪,村民人心涣散,村集体欠账几万元,学校教师的工资靠硬性摊派。乡党委乡政府多次调整村班子,就是无人去当这个穷村的干部。当时,赵延平已靠搞运输和机械维修在方圆几十里成为小有名气的富裕户。乡领导找到他,希望他能负起责任。他当时也不想干,但一看到村民非常贫穷,就说那试着干吧。没想到他这一干就是16年,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集体资产达5000万元的新农村。
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燃烧,为的就是心中的无悔追求。赵延平当上村党支部书记时只有29岁,他自从当上村干部的那一天,就用无私无悔的追求带领村民致富。他带头向村民讲解政策,坚决禁止赌博等不良行为,他们依靠和延炼公司的毗邻优势,大力发展蔬菜、运输、石料开采等副业,上任后几年时间村里就铺了路,通上了自来水,还清了村上的外债;他们还投资30万元,重新修建了村小学。村民在他的带领下已经开始走上致富的道路。
1996年,延炼二期扩建工程上马,需要咀头村整体搬迁,给了村上一笔可观的征地款,村民要求把钱分到户。赵延平在听取专家的意见后认为,分款到户只能使群众暂时小富,但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使一些人坐吃山空。要真正使全村人实现小康,只有把群众组织起来,纳入现代化的集体经济发展之中。之后,他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地说服村民,最终把钱留住,用来搞第二次创业。他们确定了“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开发苹果龙头产业,多业滚动有序发展,奠定小康生活基础”的创业思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山川秀美工程中累计投资148万元,平整山坡地728亩,退耕还林1100亩,不但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而且还使村上的果品面积达到2528亩。
为了把苹果发展为富村强民的支柱产业,他们投资200万元,在19天内引水上塬,建立了苹果节水灌溉设施,使灌溉的果园达400余亩。架设了全长5公里的高低压线路,保证了村民生活用电和灌溉用电,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苹果基地。2004年,赵延平又通过“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将周边三个村110户果农的1900余亩果园纳入公司统一经营管理之中,使公司拥有果园面积达4400余亩,年可产优质水果6000吨。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