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国企改革新局面》⑧
“四化”模式造就高效益
——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带来变化
深秋时节,秋雨淅淅沥沥,记者来到位于黄河之滨的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采访。
说起这个企业,它的前身是1958兴办的一个县办小厂,曾几度停产又几度重新上马。在2002年以前的时间内,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2002年改制以后,推动了企业的大发展。龙钢集团在市场上如新星升起,“禹龙牌”钢材像一条巨龙,显示出她鲜活的生命力。
2004年企业产钢能力由2001年的30万吨发展到了300万吨,总资产由9亿元增长到38亿元,销售收入由5.8亿元增长到42.9亿元,利税由6000万元增长到2.5亿元。
“四化”模式 激活企业
我们说的“四化”,是改制之后龙钢集团公司创造的运营模式。这就是以“资本股份化,融资社会化,产业规模化,效益最佳化”的发展模式为核心,重组企业基因,引入民营机制,积极延伸产业链,建立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经营向战略经营的转变。当初,这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曾激起层层波澜。领导班子向职工讲明:企业改制一分钱的国有股不转让,不搞管理层持大股,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从而使职工凝聚起来,齐心协力以“四化”为发展模式,促进企业迅速实现大发展,打破过去那种“发展靠贷款”的模式,创出一条独具龙钢特色的发展道路,跳出“不发展等死,发展找死”的“怪圈”。
资本股份化 优势互补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2002年3月28日,由国有股、职工持股会、陕西省技术进步投资公司三家股东出资组建起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由“工厂制”到“公司制”的历史转变,从而揭开了“资本股份化”崭新的一页。
为了使公司制企业在员工心中落地生根,明白自己是公司的一个股东,是企业真正的主人,激励职工在各自的工作中为企业大发展做出贡献。2003年6月,龙钢将非经营性资产进行了分离,使企业股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职工持股会占47.17%、国有股46.25%、同兴公司占6.58%,员工成为企业最大的股东。2004年和2005年,龙钢又通过实施“股份多元化”战略,吸引了两家民营企业参股,使企业股权结构再次发生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企业发展成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为龙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融资社会化 共谋发展
企业改制以来,龙钢以300万吨钢配套项目为载体,采取合资、补偿贸易、提供经营土地、购买最终产品等多种方式,先后吸引了省内外多家单位参与公司建设,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抗击市场风险能力。
龙钢与民营企业真诚合作,采取多渠道的方式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一是吸引直接投资,解决了百万吨炼钢工程急需的建设资金。二是建立合资公司,使合作单位投资建设了22000m3/h制氧机及三条棒材生产线,出资控股组建了“龙钢集团宝鸡红光钢铁有限公司”,并建成了50万吨炼钢工程。三是与自然人合作。由龙钢公司控股,组建“韩城昌龙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在宝鸡组建了“龙钢集团宝鸡轧钢有限公司”,投资近1亿元建设年产40万吨的带钢生产线。四是补偿贸易。由西城公司出资5000万元,用于龙钢6000m3/h制氧机、2号转炉和2号连铸机的建设。五是租赁经营。租赁略钢西安第一轧钢厂线材生产线,年产线材15万吨,节约建设资金近1000万元。
产业规模化 聚集合力
龙钢人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单枪匹马,很难取得成功,必须联合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三年来,在“同唱一首歌,同扛一杆旗,同奔一个目标”的集团协作理念指导下,为了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走社会化大生产之路,龙钢集团以利益为纽带,以资源为桥梁,先后对资源和生产过程进行了多次重组。
经过扩张整合,集团成员由集团成立时的11名发展到了如今的31名,形成了以钢铁为主业,辐射采矿、发电、运输、耐材、机械加工、国际贸易、后勤服务、科教等领域,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已形成了350万吨钢、300万吨铁、25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集团从业人数超过13000余人,总资产超过50亿元,已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效益最佳化 共享成果
企业改制后,在坚持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积极解决员工住房、子女就学,医疗服务等问题,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按照“工资+分红”的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员工收入。员工收入逐年增加,2004年人均收入达到18500元。改善了员工的住宿条件,三年来累计建设了20栋家属楼;整修了厂区周边道路,改变了过去晴天扬灰,雨天泥泞的状况,方便了员工出行,便捷的交通条件,吸引了附近村民在南门外建起龙钢综合市场,方便了员工购物;改造装修了职工医院,增添先进的医疗设备,开设了便民药店,给员工就医提供了舒适的诊疗环境;新建了憩园综合服务楼,极大地方便了员工就餐、娱乐、购物的需求。
企业关爱职工,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他们与陕西省理工学校联合办好以岗位技能培训为目标的“技工学校”,对公司关键、技术岗位人员进行培训;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办好以自学提高、深造为目标的“成人教育学校”。还与西安建大冶金工程学院合作,办好以提高干部素质为目标的“干部培训学校”,设立“工程硕士班”。通过各类学习培训,为龙钢的做精做强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企业改制建立了利益共同体,激发职工共谋企业发展。企业真情回报员工,共享改革成果。在记者的采访中,职工显得格外激动,他们说,企业改制后,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大伙工作的劲头更足了,企业更关爱职工了,职工也更爱企业了。本报记者 王仓盛
龙钢集团繁忙的生产线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