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5年11月14日
憩心亭·收藏
04

挥涕读《春愁》

——有感于台湾光复六十周年

□文/任树民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春愁》写于1896年4月17日,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护台英雄丘逢甲为哀悼《马关条约》签署一周年而作的一首国殇诗。更确地说,这是诗人用血和泪写下的祭文。《春愁》这首28个字的短诗,却负荷着重大而惨烈的历史事件,涵容着泉涌般的爱与恨,唤醒于泪光中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诗的首句,就营造了一种郁悒沉闷的氛围。春色处处绚丽灿烂,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然而诗人却被厚重的难遣的愁绪所煎熬,无奈中只好强打精神看这眼前如诗如画的山河。何以如此愁闷彷徨?原来去年今日用中国北洋水师将士鲜血写下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无情地撞击着诗人破碎的心。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不仅使日本攫取巨额赔款和窃取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而且加速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进程,民族危机存亡迫在眉睫,遍体鳞伤的祖国母亲在哭泣,在召唤,怎能不让中华儿女心惊胆战,愁生泪潸!无怪乎诗人不愿强看这变色易帜、换了人间的山河。诗的后句,诉说了四百万台湾同胞虽经前仆后继的抗日保台斗争,但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只好同声痛哭台湾沦为日寇的殖民地,正如诗人在他的《天涯》、《离台诗》两首诗中写道:“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没蕃亲故沦沧海,归汉郎官遁故山”。这是无奈的呐喊,悲愤的声讨!这首短诗巧妙地运用因果倒叙的笔法,使前后句子彼此照应,把情系事,事生情融会贯通得恰到好处。

丘逢甲(1864—1912年),台湾彰化人,原名秉渊,字仙根,号仓海,诗文中常自署“东海遗民“。《马关条约》签订后,为抗日保台,他亲率义军,与日军血战抗争。护台失败后,他内渡大陆,广兴新学,以图强国。逝世前,丘逢甲仍不忘光复台湾,至今为台湾人民所深深敬仰。尤其是他的爱国爱台诗歌,情动山岳,义薄云天,震撼着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今天当我们隆重地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之际,重读丘逢甲、于右任、余光中等近现代名家诗词时,蓦然听到祖国母亲的殷殷呼唤——统一祖国,两岸骨肉早日团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感也油然而生。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