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演 演职工 职工看
——访中国职工文体协会副秘书长马恩成
职工小品发源于生产,来源于职工,讴歌先进,弘扬正气,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职工情操,提升职工道德文化素质,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着力推广的知名文化品牌。在第四届全国职工小品比赛间隙,记者就这种艺术现象采访了全总宣教部文体处处长、中国职工文体协会副秘书长马恩成(以下简称马)。
记者:职工小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的特色在哪里?
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集中反映职工、工厂、工会,以“工”字为主导是职工小品最大的特点。不需要道具,没有舞台灯光要求,两三个人就能演。与大腕们演出的小品不同,职工演职工大多以现实题材为主,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它对内激发职工积极性,产生凝聚力,对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因此广受职工喜爱。
记者:目前全国职工小品发展格局?
马:近十几年来,在各级党组织和工会的热情关怀与支持下,广大基层文艺工作者,为社会贡献了大量生动活泼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各类艺术比赛和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职工小品比赛先后进行了四届,成为全总形成赛制的两大赛事之一,为专业小品演出提供了大量素材,比如《超生游击队》、《红高粱》、《开会》等知名小品都是来源于职工小品。
目前,全国职工小品正在形成陕西、辽宁、天津、广东等主要板块,并且迅速向周边省份辐射,群众基础越来越广泛。
记者:陕西职工小品在全国处于怎样的地位?
马:陕西职工小品在全国首领风骚。早在1980年,陕西的职工业余演员石国庆的独人小品便荣获全国大奖,荣登首都舞台。在近20多年中,荣获全国大奖的陕西小品精品《大米与红高粱》、《张三其人》、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