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你对养老金有信心吗
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公布了养老保险新方案,把人们私底下对养老问题的隐隐担心一下子升级为公共话题。田部长耐心细致地解释了半天,想在年终前给大家送个利好消息,但公众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担心却丝毫未见释然。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网络调查(截至发稿时共有4736人参与)显示,人们对仅靠养老金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普遍缺乏信心,57%的人觉得养老还得“靠自己另外攒钱”。
不指望孩子,人们对退休之后生活的信心建立在哪里呢?35%的人相信“现在每月缴养老保险,到时候肯定有保障”,更多的人则认为这事儿真是说不好。本次调查中,92.1%的受访者对自己“走不动以后”的生活感到焦虑,而37%的人认为退休后自己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
人们的担心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现行制度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处于空账运行状态,在职职工所缴纳的养老金不得不用来支付当期的退休金。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部长郑斯林曾经透露,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相当于我国一年国民经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因此,未来会怎样,公众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其次,退一步讲,即便足额拿到了养老金,但生活水平比起退休前肯定会下降不少。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假设某人平均月薪5000元,养老保险缴费期限为15年,那么此人退休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1000多元。
求人不如求己。调查显示,57%的人认为如果年老时还要过“有点面子”的生活,就得从现在开始攒钱。“自己口袋里有钱,才不怕打雷下雨”就是一种最普遍的心态。至于这笔钱的多少,据《东方早报》的一项1693人参与的全国调查表明,39%公众觉得如果手里有10万~30万元的存款心里就不慌了,另有8.7%的人觉得这笔钱“不能低于50万元”。
面对此种未雨绸缪的心态,有关专家已经建言,无论中国将来养老保险体系的结构如何,现在的当务之急都是恢复养老保险体系的信誉和资金的可行性。毕竟“一个运行良好的现代社会不可能放弃养老保障”,如果人们普遍对养老金能否维持一个体面的生活表示怀疑,那就说明这项改革还没到位。
更有受访者表示,他之所以对养老金没有信心,更多的是因为对社保基金的管理不放心。“我宁愿每月自己在储蓄罐里放上50元,也不愿意缴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