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把一生“零缺陷”交给航天事业
——记我国载人飞船逃逸系统发动机总指挥周为民
(上接一版)
终于,不知道经过多少个没日没夜的艰难鏖战,多少次模拟试验,新的绝热材料和工艺找到了,并于四个月后的8月31日成功经受了再次地面热试车的考核,试车结束后界面解剖结果表明,绝热层不但没有烧穿,还有相当的余量,试车取得圆满成功。
此后,四院人不断改进,继续完善,发动机的可靠性指标持续提高。逃逸系统其他几个型号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也都很复杂与艰难,但是,就如同解决主逃逸发动机的难关一样,难题都被一一攻克了。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四院人相继攻克了瞬时大推力特种固体发动机设计、超高强度钢异型机械加工、高燃速推进剂配方及工艺、高燃速发动机抗冲刷抗烧蚀绝热防热、高燃速大推力发动机装药及精密测试技术等关键工艺技术难关,把10多项中国之最、有的甚至是世界之最,写在了中国和世界航天史上。
伴随着逃逸发动机虽然艰辛却硕果累累的研制历程,周为民由43所所长升任为四院副院长,并兼任逃逸系统发动机行政总指挥。能够将自己的青春、事业甚至全部心智与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紧密相连,作为全系统最年轻的“少帅”,36岁的周为民深感自豪。
让宇航员放心大胆去巡天
高科技的航天产品对技术状态的苛求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任何一点疏忽和错误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是救人的,人命关天啊,同志们”,在几千人的职工大会上,他历数载人航天发射史上的灾难性事故。法国阿里亚娜火箭发射失败,半年之后向媒体发布了令人绝想不到的失败原因,仅仅是因为发动机里数万个接头有一个稍稍长了半毫米。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也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密封圈失效。载人航天史上这样惨痛的教训实在太多了。
因为深谙此理,周为民处理质量事故毫不留情面是出了名的。“出了质量问题,唯你是问!”“出现低水平重复性质量事故者视同下岗!”“成功后,我重奖你们!”这些话听起来有些生硬,其实就是军令状!一次,一位为产品倾尽了心血的老师傅,在检查一批螺栓时,居然出现了漏检事故。周为民挥泪斩马谡,严肃处理了这位老师傅,并在全系统范围内开展质量整顿,复查了上千道工序的质量控制规程和元器件。事后,周为民找到那位老师傅历陈其中的利害,老师傅老泪纵横地说,我知道,我们现在的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将来都有可能是对航天员甚至整个载人工程的犯罪啊!在四院,只要一提“载人航天”,那真是字字千钧哪!
全员“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全过程严密控制的防范措施,确保了发动机不带任何疑点出厂、“零缺陷”交付总体。从“0-0”高度,到遥一、遥二、遥三、遥四,再到首次载人飞行和多人多天飞行,“神舟”飞船六次振翼高飞,六次胜利凯旋。四院的产品次次“零缺陷”,实现了交付合格率100%,飞行试验成功率100%的质量目标。
由于增加了逃逸系统,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指标由0.97提高到了0.997(现实中无法达到100%),也就是由过去的发射100次可能出现3次危及宇航员生命的问题,减少到现在发射1000次才可能出现3次这样的事故。
把自己一生都“零缺陷”交给航天
在又一个草长莺飞、一切都焕发着勃勃生机的生命的春天来临之时,刚届不惑之年的周为民携着继往的辉煌——他因出色参与和组织领导了多项国家重点武器型号和载人航天工程逃逸系统发动机的研制生产,先后被授予了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陕西科技十大杰出新闻人物、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多项殊荣,并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项。最近全国总工会又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殊荣,他带领四院受表彰的科技人员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神舟六号庆祝大会,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又要开始新的征途了。
载人飞行试验的成功仅仅是我国航天未来“三步走战略”迈出的第一步;第二步要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向太空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将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依然任重道远,四院人也将继续参与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接受新的挑战,面临新的考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为民说:他的目标是把自己一生都“零缺陷”交给航天。 (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