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75岁老太演绎当代月老传奇
(上接一版)不久姑娘的父母得知严水牢是个孤儿,家里条件很差,于是就坚决反对。姚玉英得知此事后就主动上门给姑娘的父母做思想工作,她说:“只要两娃感情好,那是最重要的,人穷不要紧。金钱可以赚,只要人勤快有本事,日子会改变的。”在姚玉英的劝说下,家长终于同意了这桩婚事。现在严水牢家成了村里有名的富裕户,家里办了个纸箱厂和一个粮油店。提起当年这件事他还念念不忘姚玉英,他说:“如果没有姚大姐,没准到现在我还是光棍一条。”
说媒的成功让姚玉英平添了很多信心,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她说媒的消息不胫而走,四面八方的人都知道了,许多家长都主动找上门来,让她给娃说媳妇找婆家。姚玉英一口就答应下来,一有合适的就给牵线搭桥。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农村男女找对象的空间虽然广泛了,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和习惯使他们总是不好意思。年轻人互相有意思后总是羞于表达,于是他们就请姚玉英去捅破这层“窗户纸”。
时光荏苒,转眼间50年过去了,在这些年中,姚玉英前前后后成就了八百多对儿女的婚姻。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姚玉英自己心里明白,但是她从来没有怨言,、给人义务介绍对象让她觉得生命如此有意义。
分文不要反贴千余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赢利为目的婚姻介绍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给人介绍对象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有的还打着介绍对象却干着坑蒙拐骗的勾当。在现在关中一些地区还流行着“谢媒”的做法,如果媒婆撮合成了一对,就得在结婚后给媒婆送去“四样礼”。而姚玉英说媒50年来,在当地是独树一帜,她从来不收一分钱一份礼,而且实事求是,从不隐瞒和夸张什么,所以大家都信任她,家长都来找她帮忙,一天到晚姚玉英说媒就忙个不停。说媒不收钱,经常东奔西跑,自己还要掏腰包,这么多年来光路费钱就花了上千元。乡党们不理解,有人还常常在背后议论说:“姚婆子说媒不要钱不收礼,一天到晚瞎忙啥哩。”可姚玉英却说:“我啥也不图,就图个心安理得。”
姚玉英说媒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她成了远近闻名的“名人”。今年6月中旬,中央电视台还将她请进“相约”栏目。此后姚玉英义务说媒的事情传遍全国各地,一天她就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信件十多封。来信者大都是让这个“月老”给找对象。信中他们都是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和照片寄给姚玉英。面对一天天雪片般的来信,不识字的姚玉英就让儿媳妇给自己念信里的内容,了解情况后,她觉得在这些信中有合适的人就给他们打电话,约他们来西安在自己家里见面。就这样姚玉英的说媒范围由本地区辐射到了全国各地。前不久她还去了趟河南,参加了两个年轻人的婚礼。
姚玉英说媒,不光管结婚前的事情,结婚后要是谁家闹点小矛盾,只要让她知道了,准会到人家家里去做工作,当调解员。三年前,经她介绍的一对年青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两人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女方已将离婚诉讼送到了法院。男方找到了姚玉英,善良的老人答应帮忙调解,她在了解情况后找到了回到娘家的女方,经过多般劝说,最后她说:“从内心讲我很希望你们过的好,但婚姻自由,不能勉强,最后做决定的还在于你们两个人。”听完姚玉英的话,女方好像对自己的举动有点后悔。可是法院已经受理了这个诉讼呀,看着两个人的事有点转机,于是姚玉英就找到法院的庭长,要求撤销这个案子。现在这两个年青夫妻过得又如胶似漆了。
前不久姚玉英刚刚过完75岁的生日,她说她还想多活二十年,为现在更多的男女牵好红线搭好桥。
本报记者 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