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历史的秦腔
·任乐·
每当听到高亢激昂、原始豪放的秦腔,总能让人感受到我们“秦人”的那种豪情与豁达,宽音大嗓式的演唱表达着百姓的期盼、爱恨、痛苦、欢乐……
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公室主任王军武,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戏曲研究室主任杨云峰,是两位多年从事秦腔艺术工作的专家。从他们口中,记者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秦腔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历史的秦腔
秦腔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同时它也是我国“梆子戏”的鼻祖。对于它的起源至今说法不一,但秦腔这一戏曲剧种早在明代中叶已经成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明万历年间(1573—1620)抄本《钵中莲》传奇第十四出留用“西秦腔二犯”唱调,是关于秦腔最早的记载。现存我省艺术研究所的明代木刻版的秦腔剧本这一实物也有利的证明了这一点。
秦腔在我省境内,根据地理位置和方言的不同又被划分为“东府秦腔”“西府秦腔”和“中路秦腔”。秦腔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而行当又被分为十三门二十八类。秦腔的唱腔又包括“板路”和“彩腔”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均有苦音和欢音之分。在关中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秦腔戏楼首建于道光九年,位于蓝田县史家寨肖家坡村,同时它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秦腔戏楼。
群众的秦腔
秦腔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走进关中的农村大多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唱上几句。甚至在西安这样的大都市,也在某个街角、城墙根下,看到一群人自娱自乐地你拉我唱,摇头晃脑地投入其中。
杨云峰主任告诉记者:“其实说到底秦腔就是一个俗文化,是正统文化的一种民间阐释。它以民间的价值观念来惩恶扬善,关注百姓所关注的事情。这也正是它能有如此大的群众基础的一个原因。其次秦腔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无论从百姓的春种秋收还是生老病死,只要遇到大的事情,百姓都希望用唱戏这种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心声。”据记载在明朝中叶关中地区一年仅庙会就有1786处,而庙会上秦腔则是最大的主角。
网络的秦腔
在如今这个网络高速发展的社会,秦腔这一传统戏剧也搭上了这列快车,网名为”长安小生”的刘彭涛在2001年7月创立的公益性个人网页即中国秦腔网。
在这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和浓郁地方风情的网站上不仅囊括了关于秦腔的新闻和历史资料,甚至还有一些著名的唱词和剧本,同时这里也成了“秦腔迷”交流探讨的平台。经过四年半的发展现在该网站现在已有注册用户2.4万人,更让人可喜的是这些用户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到了大多数,他们的文化知识层次普遍较高,其中也不乏一些专家学者。
未来的秦腔
王军武主任告诉记者:“现在我省从事秦腔艺术的专业演员有近7000人,并且随着秦腔大量观众群的消失,很多班社也在逐渐走向衰落。因此秦腔未来的发展主要靠的还是秦腔人才和秦腔观众的培养。”
要逐渐将秦腔向中、小学和大专院校以演出或者文字的形式进行普及,并且利用媒体开展各种大赛和大奖的评选,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喜欢上秦腔。同时对于人才的培养这一块,我省主要依靠十几所艺术和戏曲学校,尽可能选送一些优秀的演员去更高一级的学府继续深造。同时做好新剧本的编写,才能让秦腔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为其注入新的血液。而我省每年新创作的被搬上舞台的新剧本就达3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