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17日

陕西工人报专题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当前版:第A4版:专题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专题
04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三务工能人在新疆创业的人生故事

图/文 杨涛

当宽大的喷气式客机从西安机场昂首起飞的那一瞬间,我们的脑海里便闪现出了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受与体验。转而思量了一番此次旅行的目的,即将进入我们视线的那几位从陕西去新疆创业的外出劳务人员的人生故事更让我们充满了期待和兴趣……

机舱里低低的嗡嗡声和窗外掠过的云海渐渐地让我们的暇思开始平静下来,飞机一直向西追逐着太阳,纯净而湛蓝的天空又一次让我们思绪沿着几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民兄弟的人生经历和创业足迹慢慢地延伸并扩展着。他们和所有的中国农民一样,都有着一份向往改变人生命运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而与其不同的是,他们是把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实实在在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写进了自己的人生,他们是把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日复一日一天一个梦想地融入自己创业历程。之所以如此,在经过了十几年的拼搏和奋斗之后,他们成功了!

当初,他们和许许多多的外出务工人一样,挤在拥挤和倦怠的人群中,长途奔波几千公里来到新疆,怀揣着的就是一个致富的梦想,他们是把一生的追求和希望都押在了西部边疆这块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了。那个时刻,他们就认定了一个理儿,凭着山里人的吃苦精神,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只要永不退缩,只要勇往直前,就一定会换来自己命运和人生的美好明天!

现如今,他们都成为了新疆建设兵团第四十一团属下的连长或当地园林公司的经理,每人都经营和管理着几千亩的土地,在每年都向国家上交大量的棉花和粮食之外,还将家乡的几百名劳务人员安排在自己的农场,不仅为新疆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还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及改变落后面貌尽了一份责任和义务,受到了两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和赞扬。

这十几年来,他们是如何走过漫长而艰辛的创业之路的呢?他们的人生故事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和探究的心情,我们开始走进了他们创业人生的第二故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的疏勒县……

在喀什机场,本文中将要记述的三位来自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的劳务人员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他们分别是来自紫阳县广城乡万兴村和天桥村的贺英锐,毛高东、韩卫志。令我们惊讶的是这三位都是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陕南汉子个个都身材魁梧,富态而充满精神,言谈举止得体大方,身上一丁点儿的农民气息都没有。我们猜想着,这大概就是十几年在外磨练和熏陶的结果吧!

走在喀什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的人流中丝毫也看不出他们与当地人有什么区别。尤其是他们在向我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的时候,俨如主人一般,倒是显得我们这些来自陕西的家乡人更像是外地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到达疏勒县的当天,就见到了新疆建设兵团第四十一团的副团长兼工会主席,祖籍同是陕西老乡的赵主席,他充满着赞誉之词的介绍中流露出了一种在新疆身为陕西人的骄傲与自豪,他说:“陕西人在新疆的口碑很好,勤劳智慧,忠厚朴实,很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这三位今天成功的人生故事背后,就是陕西人在新疆可以大有作为的最好例证。

尤其是2005年全国总工会首次将私营企业主及外出务工人员纳入劳模评比范围的指示精神下达后,新疆建设兵团的各级工会组织就十分重视在劳务输出人员中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予以了高度重视,鼓舞和激励着许许多多的劳务输出人员立足新疆,建设新疆,为新疆的进步和繁荣争做贡献,谱写了一曲曲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时代颂歌……

贺英锐

雪后的新疆喀什一角

这是新疆2006年第一场雪之后一个晴朗的天气,雪后的田野景色十分迷人,到处一派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壮美景象,大自然的美景也为我们此行采访三位陕西赴新疆创业者的经历增添了几份好的心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贺英锐、毛高东和韩卫志的人生故事和创业生涯中去吧!

挑战命运 发奋图强

有一首歌的歌名叫“爱拼才会赢”,这其实就是一个人敢于挑战命运,能够发奋图强人生的真实写照。在贺英锐的人生轨迹中,他从一个山里孩子成长为如今的兵团的一位副营级连长的过程也印证了这句话:“爱拼才会赢”。

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位于秦巴山中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外来人眼中,紫阳是一个山青水秀,景色优美的世外桃园,这里一年四季都是风景如画。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三线建设和襄渝铁路的开通,使得紫阳这个深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县一下子引起了更多人们的关注和了解,特别是人们乘坐火车穿行在紫阳的山山水水之间时,那种美好的景色和秀丽的风光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凡是景色好地方,凡是人们旅游所向往的地方。都是人类生存条件最艰苦和恶劣的地方。也是因为人类难以生存,才使得大自然保持了最原始、最美丽的风貌。”

我们想这样的描述放在紫阳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再贴切不过了!

今天故事主人公贺英锐的家乡紫阳县广城乡万兴村就是座落在这样环境中的一个贫困的山村……

1971年,贺英锐出生在广城乡万兴村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早年曾当过教师,母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在家里兄妹四人中他排行最小。也许是父母的疼爱和哥哥姐姐的照顾,贺英锐从小就天资聪明,活泼好动。虽说家里生活条件很差,但做为兄妹四人中最小的,他得到了一个还算幸福的童年。

和所有的人一样,从少年时代起贺英锐就有了一个梦想,一定要快快长大,要挣到更多的钱,要过上好日子,不能像父辈那样背负青天面朝黄土的辛苦一辈子也摆脱不了贫穷的命运。

随着时光的流逝,贺英锐在长大的过程中也开始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和环境的艰苦。彷徨之中的贺英锐高中没读完就离开家乡,来到了陕西汉中留坝的一个林场当了伐木工……

一身血性的贺英锐初到林场就横下一条心,要干出个样子来。他披星戴月,踏冰卧雪,使出吃奶的劲儿拼命干。然而,如此巨大的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他换回的却是微薄的收入。几个月下来,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很快就磨平了他刚来的那股热情和锐气,他又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再一次开始盘算和刻划自己的人生蓝图。

那是1988年,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如火如荼,东南沿海的发展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孔雀东南飞”,去广东、去福建、去海南一时间成了许多人发财致富、改变人生命运的首选之地。

而贺英锐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想:去东南沿海发展需要有知识、有文凭、他自己连高中都没毕业,跑到那去肯定行不通。而自己的优势是年轻,能吃苦,只能靠力气去打拼。

于是,贺英锐将自己人生转变的选择放在了去新疆发展的这个舞台上

毛高东

1989年的腊月二十七日,正是别人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的时候,贺英锐却和六个伙伴西进,踏上了新疆的土地,在喀什落下了脚。

新疆广阔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奇缺的特殊条件为贺英锐一行人的到来敞开了热情的怀抱。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田野,从小就生长在大山沟里的贺英锐仿佛才真正领略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大的那种广博和宏大,进而他也有一份在新疆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

贺英锐一头扎进了新疆建设兵团第四十一团所属的一个连队的农场,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次拼搏。此后的几年间他种棉花,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很快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1992年他被任命为班长,次年又当上了连长。如今贺英锐已经是第四十一团三连、五连、机耕连的副营级连长……

其间风雨历程,其中的酸甜苦辣自不必多说。仅此一段粗线条的描述足以透视和折射出多少岁月的磨砺和雕琢,我们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回味吧!

直面人生 天阔地广

我们将要相识的第二位人物叫毛高东,他说:“对于我这个出生在贫困山区和贫苦家庭的人来说,既有过艰难困苦辛酸苦辣,也有着苦尽甘来的喜悦之情,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虽然付出了许多,但也得到了不少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毛高东与贺英锐是同乡同村的乡党,自幼生长的环境与贺英锐几乎是一模一样。大山给了他顽强倔强的性格,江河给了他敢于创新的智慧,他渴求美好幸福生活,他企盼有朝一日能走出峰峦叠嶂的大山,走到外面的世界争取自己人生更大的舞台和更广阔的天空。

要说毛高东的人生经历,比起与他同乡也近乎同龄的另外俩人来讲还算是比较幸运的。早在毛高东初中毕业那年,他就幸运地碰上了一次内招的机会。到安康地区东风煤矿汽车修理部当了一名工人,早早地离开了家乡的大山,开始另一番的人生之路。

胸怀大志,一心想自己干出一番事业的他并不甘心于眼前的这一个小打小闹的角色……

到了1990年,他在别人的引荐下,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到了新疆喀什的疏勒县草湖镇,在四十一团的农场当了一名农工。

也就是从那时起,毛高东面对眼前的人生之路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他暗暗的发誓:好男儿志在四方,我既然远离家乡并选择了新疆,就一定要干出个人样来!

初来乍到,他人生地不熟,他便使出山里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头,事事抢在先,活捡最重的干,并且以勤奋和好学的好样很快赢得了人们的欢迎和信任。那段时间里他睡草堆、吃野果,玩命似地干活,一开始就为自己日后出人头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3年,由于他勤奋好学和聪明过人,他被安排做了一名技术性很强的锅炉安装工人。在这个岗位上,毛高东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再加上他心灵手巧,很快就通过了国家颁发的五级电焊工证书。成为了四十一团里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

时光移到1998年的时候,适逢新疆建设兵团的各项改革步步深入,开始把土地承包给个人经营。感觉敏锐的毛高东在当时就察觉到了一次大的机会降临到了自己的头上……

这一年,他从团里顺利地承包到了700亩棉花地。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没黑没明地将自己全部心血和汗水都倾注到了棉花生产的全过程中去。

团队的同事们评价毛高东是一位刻苦勤奋又善于学习的开拓型人才。

是的,毛高东不仅善于学习,善于探索,而且还能够团结和带领群众搞好棉花的栽培和田间管理,他所承包的棉田长势总是那么好,产量总是那么高,得到很多上级领导及周围人们的赏识和尊重。

鉴于他出众的管理能力,2003年起,团里又将其所在一连的行政、财务以及经济计划的领导权交给了他并出任一连连长直至今日。

与此同时,2004年他还接手担任了地方一家园林公司的总经理一职,把自己人生的舞台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

“直面人生,天阔地广”。毛高东的追求没有止境,2006年元旦刚过,他又承包了经营期限为30年的4000亩荒地自己搞开发。他说:“这一次如果干好了,不仅可以实现自己人生更高、更大的追求目标,而且至少可以从陕西紫阳老家带出200人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早日脱贫致富。”

这就是毛高东致富不忘本的真实写照!

追求无限 永当自强

在新疆创业的十几年时间里,韩卫志这位陕南汉子既经历了边疆夏天骄阳炙烤和蚊虫叮咬的侵袭,又体会了这里冬季朔风呼啸和严寒逼人的考验。然而,当今天他的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的时候,他却说:“再苦,再累也值了!”

身材魁梧的韩卫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热情豪放,性格开朗……

韩卫志的父亲年轻时当过村长,是一名老党员。也或许这个家庭的原因吧!韩卫志在接受采访时仍念念不忘紫阳老家的发展和变化。他说:“我们在外打拼这么多年,可以说是事业有成了,也算是我们家族里的顶梁柱了,所以我感觉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家乡人们做点事,尽量把新疆这里的事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乡亲们能够出来做点事、挣点钱,以更快地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这的确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境界!

韩卫志

早在1992年韩卫志来新疆之前,他就在紫阳开始了闯荡市场的人生拼搏。那期间他往返于陕西和四川之间,贩过茶叶、贩过生猪,之后还开了家商店,不说是先富起来的那批人,也可算是小有积累的生意人了。

从他这段人生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韩卫志是一位不安心现状的开拓型人物,他不断追求更高、更新、更远的人生目标也为其日后到新疆发展扎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与前面俩位陕西紫阳人到新疆创业的经历不同的是,韩卫志刚到四十一团时就承包了100亩土地种棉花和水稻。以后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提高工作效率,他学会了拖拉机驾驶技术,亲自耕地和开荒。

由于韩卫志为人耿直,热情待人,1994年团里任命他做了十连的专职治安员,后又任命其为十连副连长。至此,他到新疆建设兵团第四十一团才刚满三年。如此快的进步和受到重用,足以显示出他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和水平不同一般。

1999年,韩卫志又出任一连连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一起战天斗地,很快就使一连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其领导能力和组织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说起韩卫志的人品和人格魅力,我们还了解到了这么一个细节……

前些年,他在老家的哥哥不幸去逝,留下三个孩子无人照顾。得知这一情况后,韩卫志立刻返回陕西将这三个孩子接到新疆悉心照料,加上他自己俩个孩子,他成了五个孩子的父亲。在韩卫志心中,除了要照顾好哥哥留下的孩子衣食住行外,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材。经过几年呕心沥血地精心培养,现在3个孩子中老大已考上了新疆大学,另外俩人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而且学习成绩都很好。

说起这段故事,贺英锐和毛高东二位乡党对他佩服的不得了,交口称赞他是一个大好人!

2003年,兵团体制改革,韩卫志又出惊人之举,他一下子就租赁和承包了团里的畜牧一连、畜牧二连以及良种连。与此同时还承包了7000亩土地用于棉花和水稻的种植。

目前,韩卫志又投入资金150万元,准备在四十一团的周边地区自费开荒2000亩,并添置了多台农用拖拉机用于此开发的实施。

可以看出,韩卫志“追求无限,永当自强”的精神的确令人钦佩,他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和不懈努力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兵团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广泛好评。

可以说,韩卫志是一个成功者,他从小商小贩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今天人生的辉煌和事业的成就,这不正反映出了他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

尾声 几天来的走访,使我们不仅领略了新疆喀什浓浓的西域风情,让我们见识了祖国西部的辽阔与壮美。更重要的是在与贺英锐、毛高东、韩卫志的接触和交流中感受到了他们创业人生的丰富和精彩!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言而总之,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国家近年来扶持农业发展和重视农村、农民问题的优惠待遇,为那些热心并立志于在农业领域里干一番事业的有识之士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本文所讲述的来自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三位农民在新疆创业的人生故事就是在这个大背景和舞台上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他们尽管创业的历程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勇于面对挑战,敢于直面人生,善于追求无限,所以他们成功了!

这就是三位农民个人奋斗经历带给我们的启示吧!

“一个人是要有点追求的,是要有点精神的,惟有如此,自己的命运才会真正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贺英锐、毛高东、韩卫志家乡的紫阳县广城乡,三位外出务工能人的事迹已广为传颂。他们个人成功了,家庭富裕了,还不忘回报家乡的人民。近年来三位不仅向家乡的教育、修路等捐款近10万元,而且还从贫困的大山里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三、四百人,使数以百计的家庭摆脱了贫困的帽子并步入了小康生活。

紫阳县广城乡党委书记刘宏涛就曾说:“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通过劳务输出来增加造血功能,它不仅为贫困地区带回劳务收入,而且也可以培养和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甚至可以带回一些好的投资项目,以推动家乡经济的发展。贺英锐、毛高东和韩卫志就是许许多多外出劳务人员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对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临分手之际,贺英锐、毛高东和韩卫志三人还表示,他们忘不了陕西老家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如有机会和好的投资项目,他们一定还会回到陕西来,为家乡人民做点实事!

我们希望并期待着他们今后的人生故事更加精彩……

丰收的场景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