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西纺织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省的纺织行业是以棉纺织为主,包括服装、纺织机械、毛纺织、印染、针织和纺织教育、科研配套的大纺织,是我省八大产业之一。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经历了配额取消、贸易摩擦、企业下划等一系列大的动作和调整,虽然他们还带着企业改制后的“阵痛”,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用中国纺织协会副会长陈树津在18日陕西纺织协会理事工作会议上一句话来说就是:“陕西的纺织是有很大潜力的,他们有市场、有条件、有机会、有原料,因此是能发展的!”
省纺织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李健伟也多次指出,纺织服装工业是永恒的产业,决不是夕阳工业,它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有着多年历史的陕西纺织业来说,更是优势与缺陷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
下划改制 调整重组 深化改革
去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整个纺织行业不平凡的一年。无论是从国际或者国内形势来看,整个纺织行业都可以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形容。加入WTO后,我们可以看到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国内内需的扩大,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纺织行业带来的大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应注意到我们同欧美等国家贸易摩擦的加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出口纺织品税率的增加等等不利的因素。就是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去年1至11月份全国的纺织行业还是实现了销售收入17658亿,同比增长了26%,主要产品的产量1455万吨,同比增长13%,实现了贸易顺差908亿,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顺差。
陕西的纺织行业在这一年也有了较大的变动。首先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省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先后将省纺织工业总公司所属陕西第八棉纺织厂、陕西大兴染织实业公司、陕西省第三纺织机械厂、陕西二棉有限公司等16户工业企业先后划转到宝鸡、咸阳、渭南市管理。预计今年上半年,还将进行驻西安市的省属企业的划转工作。其次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也是我省纺织行业去年的一大重点。通过改革强化了产权意识,调整了产权结构,加快推进了以多元投资为主体的股份制改革。
经过一系列的产品结构调整、生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去年我省新增新型棉纺纱锭6万多枚,新增无梭织机500多台。我省现有纱锭已经达到了210万枚、棉纺纱年产量24.88万吨;各类布机40735万台,布年产量11.17亿米。据悉,2004年陕西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48%,占全省轻工业总产值的12.48%;产品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8.925%;实现税金2.4亿元,同比增长8.71%。
稳抓优势 强调特色 做大做强
棉纺织一直都是我省纺织行业的重头戏,它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骨干,主要生产各种超宽幅高档服装面料、家纺用布、特种用途面料及多种天然纤维和化学合成纤维的制成坯布产品。作为棉纺织的大省,我们一直有着天然的优势。
首先素有“南丝、北毛、关中棉”之称的陕西有着充足的原料供应和广大的消费人群和市场。其次最主要的是我省拥有雄厚的纺织科研力量和人才。我省有5所纺织服装专业的高等和中等院校,现有在校学生2万余名,每年都有6000多毕业生走向纺织和服装行业。我们还有着像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等一批由教授、博士、硕士、高级工程师为骨干的科研队伍。另外,我们还有着例如被大量应用于“非典”防护服的“聚四氟乙烯”层压织物和驻港部队功能性军装面料等领先的科研成果和项目。仅去年一年就开发出400多个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其中有60%以上的产品已经投入生产,有27项新产品列入省级计划,15项产品已经通过了省级鉴定。
陈树津副会长说:“陕西的纺织行业不仅要抓住自己的优势,更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我省不仅在高新功能性纺织服装的研发上硕果累累,而且对于该技术在纺织加工业的应用和转化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省纺织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李健伟说:“我省应该抓住高新功能性纺织服装这一特色,将它做大做强、做精做细,使之成为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形成我省纺织服装产业新的竞争力和增长点。”
加强合作 打造品牌 延伸链条
在我国的纺织业中民营经济占到了92%左右,在104家具有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中也没有一家是国有经济,由此可见纺织行业中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大片江山。而陕西纺织服装工业中的骨干企业现在仍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这些企业承担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企业办社会的负担,改革改制举步艰难。虽然我省的民营纺织企业发展不大,但由于自身机制活、负担少,现在已经成为我省纺织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对于我省纺织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数国有企业家都表示应该加强双方的联系和合作,多进行双方的交流,让整个陕西的纺织业拧成一股绳,打出陕西的威望。
陕西的纺织业发展时间虽然很长,但却没有很好地形成自己的品牌,在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方面也存在着不足。陕西的纺织在除了极尖端的一些产品外,与纺织相关的一些资源,从原料、设备、产品到市场,都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产业链条方面还没有能够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只注重了棉纺织部分而对于后续产品的加工和开发投入力度不大,从而严重阻碍了我省纺织业的发展。因此做精、做强、做大棉纺织业,积极扶持印染、服装加工业,开发丝绸、毛业潜力,逐步完善产业链,打造陕西自己的纺织品牌,加快整合国有棉纺织业资源,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是陕西纺织行业重现辉煌的重要一步。 本报记者 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