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让民工议政是时代的进步
1月15日,上海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其中,两名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列席参加审议了上海市政府报告。(《工人日报》1月16日)
当前,在城市务工的民工有1.2亿人,这就意味着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中,三个人就有一个是民工。在城市里,从建楼、装修、搬家、保洁、送水、速递到餐饮、卖菜、理发、修车擦车,包括到看孩子、侍奉老人,乃至东北人家中亲人去世,找卖哭的也要到民工市场去挑。对一个城市而言,几乎每个角角落落都离不开农民工;对一个城里人来说,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农民工。民工用自己的血汗默默地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给城里人的生活提供种种便利,甚至到GDP的创造,也都离不开民工,据统计,仅广东省去年的GDP中,就至少有20%以上产值(约2100亿元)是民工创造的。
但过去我们讲GDP、人均收入、政府公共服务,都把民工排除在外的,而且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民工在政治上始终无奈地扮演“局外人”、“边缘人”的角色。比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公民最基本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没有话语权,又怎能表达和维护自己的权益?又何来真正的“市民待遇”可享受?
今天,当民工已成为一个庞大的1.2亿的阶层,必然有着自己经济上、政治上的利益诉求,而社会给他们以经济的、政治的更多的和他们相称的权益必将是发展的必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政府也是人民的政府,只有在各个阶层人士都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能进行协商的条件下才能取得。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早已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这表明了中国对人权问题的极度重视,也意味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将得到更多的保障。上海市专门请来两名民工代表列席人代会并审议市政府报告,本身就是尊重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