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奉献精神的体现
——航天时代电子公司7107厂一线扫描
航天时代电子公司7107厂承担着国家重点工程的生产任务,在这里采访,了解最多的是职工们忘我奉献的感人事迹。厂长赵景丰接受采访时说:我厂有一支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他们发扬航天企业精神,自信自强、无私无畏、敢想敢为、尽善尽美不计报酬、排除各种困难,为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神六”有他们的功劳
该厂生产的18只陀螺仪和一台2G41调节器,参与了“神六”的太空飞行。陀螺仪应用于飞船和火箭的制导控制系统以及飞船返回舱为宇航员应急使用的手动控制系统,确保飞船返回舱准确着陆。被称之为航天员安全的“生命通道”,其精密度要求非常高。该厂接到任务后,对陀螺仪的精度进行攻关;在试样阶段,马达不同步、标度因数低、长值项超差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科研人员昼夜奋战,争分夺秒对其进行分解、实验,很快找到问题症结,最终攻克难关。主管陀螺仪生产的副处长朱少华从接到任务,就没有休息过,与科研人员、工人在一线,协调处理各种问题。陀螺二组组长张建华在30多次测试中,每次都坚守在一线,即使发高烧,身体极度不适,也从没有退缩。对于其中的艰辛,航天人只有一个字“值”!
“一把刀”曹铁铸
说起车工“一把刀”,人们立即会想到曹铁铸。他是该厂机加车间轴承组组长、特级技师、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他总结出多种精密加工方法,攻克技术难关10余项,先后参加国家20多个重点型号多批次品产品关键加工生产任务,节约资金达百万元;在某型号研制中,他改进小锥体加工方法,使产品的合格率由50%提高到90%;经他潜心研究改进加工工艺,国家某重点工程的关键环节加工误差从0.5微米以上,降到0.1-0.3微米以内;工厂有台精密车床精度不稳定,影响产品质量,又是曹铁铸自己动手,新设计加工了一种尾座手轮,改变手轮用料,变小了体积,减轻了重量,消除了惯性,使机床的精度更加稳定。他还大胆进行刀具革新,实现了一刀多刃,多刀多刃,提高生产效率三到四倍。
全力以赴促生产
一天晚上九时许,11车间某调试工作告一段落,调试员王耀军回到家中,吃完饭刚要休息,电话铃声突然响起:“赶快到车间来,振动测试台闲下来了,咱们赶快去做实验!”电话中传来副主任刘科平焦急的声音。王耀军立刻穿上衣服,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此时的车间,职工薛纯、许继红、赖欢、苟润民等人已开始工作了。
去年11月,工厂掀起大干60天的竞赛活动,要在年底之前完成各项任务。11车间承担着多种型号的电装任务。为确保工厂任务的完成,该车间采取了不少措施。这天参加振动实验的几套产品,正是总装车间急需配套的产品,白天有其它实验,只好在晚上进行。参加整机测试的产品,每套价值数百万元,一旦损坏,后果不堪设想。他们异常小心,一起拧螺钉,一起倒滑台,一起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凌晨1时,测试任务圆满完成。第二天早晨8时,忙了一夜的他们,又准时来到车间,投入到某型号短线任务的新一轮攻坚战中。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