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企业效益好了,职工工资也应随之增长
委员呼吁 劳动力价格合理回归
“企业效益好了,如果职工的工资没有涨多少,职工怎么能没有怨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林用三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句反问表达了他对职工劳动收入增长缓慢问题的牵挂。
劳动力价格偏离价值
说起职工劳动收入低的问题,几乎每位受访的代表委员表示心里不安。其实,这绝非代表委员们过虑了。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信息,我国工资占GDP的比例,1989年是16%,2003年则下降到12%。另据中华全国总工会2005年底的调查,职工反映自2000年以来工资没有变化的占30%;反映下降的达21.7%。
全总经审委主任董力委员认为,工资占GDP的比例过低,说明广大职工劳动力的价格偏离价值问题非常严重,对职工个人来讲,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对大局来讲,导致分配不公。
劳动收入增长缓慢危害多
“老百姓手里就攥着这么点钱,谁敢轻易花?!”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高级顾问佟常印委员说,劳动收入过低,不仅是对劳动者利益的损害,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消费性支出增幅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已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其根本原因就是收入持续增长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张国祥委员认为,要使劳动力价格合理回归,首先要调整分配政策。他分析道,从党的十三大提出兼顾效率公平,到十四大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十六大提出“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直至这次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应该说中央对分配政策的调整正逐步进行,关键是能否落到实处。
应该让劳动者共享成果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4年全国城镇职工(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在内)年均收入是16024元,但全总对企业职工进行的调查却显示,同年企业职工的年均收入是10913元,仅为城镇职工年均收入的68%。可见,企业职工收入过低才是劳动收入低的主要问题所在。
对此,全总原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俊九委员认为,关键是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工资决定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保障机制。尤其要督促企业建立起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使劳动真正以第一要素的身份参与收入分配,纠正少数人或资方单方说了算的现象,提高劳动者收入,让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参政议政部部长张化本委员建议要把安全生产指标、劳动工资水平、企业参保比例、劳资纠纷数量、劳动维权状况等作为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扭转一些地方“单纯抓经济,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 (王娇萍 赵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