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长武县工会让我走上富裕路
“现在好多了,住上了平房!同以前的窑洞相比,那简直是天上地下!”劳模陈炳文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开心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原来,他家能从深沟里搬出来,得益于长武县总工会,特别是杨骥主席不间断的帮扶。
51岁的陈炳文,原是长武县烟叶复烤厂的一名司炉工,上个世纪70年代,曾被评为咸阳市劳模。可由于他是外来户,在当地没地、没房,几十年来,离城区约2公里深沟里的4口窑洞,便是他们全家5口人唯一的住处。2003年,由于所在单位效益下滑,仅靠陈炳文每月200多元生活费,根本不能满足5口人的吃饭问题。为此,县工会将其列为杨骥主席的“交友帮扶”对象。
此后,杨骥主席经常上门了解陈炳文的状况,并带来一些脱贫致富的信息,并为他争取到2000元的小额贷款。杨主席又建议他养羊、养兔子,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小规模养殖。不久,他同妻子买了11只羊羔、70多只鸡,几十只兔子,搞起了家庭养殖。
2003年夏季,几十天的连阴雨,致使陈炳文家的土窑洞严重滑坡。得知陈炳文家受灾的消息后,杨主席带着300元慰问金和面粉,前去深沟了解灾情。那时,路已经被冲垮了,杨骥和工会其他人是蹚着泥水来的!陈炳文说:“他们到我家时,已经看不清楚脚上穿的鞋是什么颜色,裤子下半截也都被泥巴包围了。”看到他家的现状,杨骥主席鼓励他说,工会会尽快想办法,帮他们从深沟里搬出来。
2003年底,工会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县城一户有8间平房,家人都住在咸阳市内,打算把房子以低价长期出租。得到这个消息后,杨骥主席立即告诉陈炳文。2004年下半年,在县工会的帮助下,陈炳文一家告别了居住几十年的窑洞,用2万元租金获得这8间平房10年的居住权。家搬到县城,信息也畅通了,不久,陈炳文在县货运中心托运部找到一份月薪四五百元搬运工作。
目前,陈炳文家的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除了自己每月能拿到500多元的收入外,妻子给附近的果农打钟点工,一天也能收入15元左右。同时,4间平房转租给他人,每月也能收入200多元租金。女儿在县城石油公司加油站上班,儿子也在县城学习摩托车修理。在县工会的帮扶下,陈炳文全家已经脱贫,逐渐走上了富裕路。
本报记者 薛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