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4月03日

陕西工人报专栏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爱拼才会赢

当前版:第A4版:专栏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专栏
04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宝鸡文理学院服务地方侧记

宝鸡文理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文、史、哲、理、工、管、法、教育等多学科的省属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学校。办学48年来,他们深深扎根在宝鸡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重点;坚持以提高质量求生存,以提升层次求发展,以鲜明特色求地位,以服务地方求支持,促进学院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发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和“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强省”、“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对此,记者走访了该院,对他们服务地方的做法及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明确学院的发展定位和科学的办学理念,引领师生服务地方。

发展定位,就是明确学院在国家、地区及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进而确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向社会提供劳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准确、合理定位有利于学院明确自身办学特点和社会身份,明确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作为地处西部中等城市的一所省属地方院校,该院根据自身的办学设施、师资条件、办学环境、科研实力,把学院的办学类型定位为: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具有一定科研优势的教学型大学。他们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把自己的服务面向确立为立足宝鸡、服务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使学院成为陕西基础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明确了“建设一个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和省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竞争力的学科群体”的学科建设定位。

大学理念是指大学人的办学理想、信念和追求,是其办学的指导思想及高等教育观的反映,也是对学院发展形势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学院生存理由、发展动力、目标期望的有机构成。为此,他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这反映着学院的办学宗旨和方向;提出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这是学院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准则;提出了“突出特色,发展优势”的办学理念,这是学院发展的重要战略,提出了“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这既体现着学院面向世界、面向社会的办学思路,也是学院社会价值最终目标的体现。

在学院科学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该院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到地区基础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去,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实施质量立校发展战略.为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是求存之基。他们始终坚持“三个不动摇”,即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的思想不动摇,坚持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的思想不动摇,坚持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的思想不动摇。同时,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注重教育质量的多样性和发展性,既关注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即“社会质量”,也考虑学生对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即“内部质量”。在教学管理方面,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坚持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员性的质量管理,以确保学院教育教学质量长期稳步提高,坚持“1122”制度,即一年召开一次大型教学工作会议,一月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一年进行两次期中教学检查,一年组织两次开学第一天全体处级以上干部听课,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全院上下逐步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导向教学,教师认真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经费保证教学”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稳步的提高。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加大教学管理改革的力度,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要求学生在网上自由选课,增设了创新学分和实践学分,充分体现了“按专业招生,分类培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针,这也成为学院办学历史上一次具有标志性的教学改革。

同时,学院一直重视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专业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近几年来,学院共确立教改项目92项,其中主持和参与省级12项,取得54项优秀教学成果,其中获得省政府及省厅以上奖励12项。

近几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该院从实际出发,本着“文理并重,师范为主,注重应用,发展特色,为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建设思想,在整合提升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加大了专业建设力度,学院的本科专业数由2000年底的20个发展到现在的38个,新增了社会急需的制药工程,旅游、物业管理、学前教育等专业,改善了专业结构,增强了学院服务社会的功能。

加强了重点课程建设,用重点带动一般。近几年来,共三批遴选重点建设课程57门,初步构建起优质课程的框架,从而提高了专业建设的质量。同时,学院依照社会发展的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师范和非师范、文、理、工、管、艺、体的专业性质,调整课程结构,按类组织编写了200多门课程教学大纲,压缩必修课课时,加大了选修课和综合素质类课程以及实践技能类课程的比重,突出了人才培养的通识性,构建起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统一的新型课程体系。另外,积极推进教材建设,要求选用以“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五规划”教材为主的优秀教材,积极倡导CAI课程和电子教材的使用,专业必修课程中优秀教材的选用率已由2000年度的50%左右增加至目前的85%以上。2005年,该院有三位教授主编的三部教材,荣获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化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省政府批准为陕西省普通高校名牌专业,《电路分析》课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由于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人才的培养质量逐年稳步提高。近几年,他们通过奖、助、贷、补、减等,不断资助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通过召开毕业洽谈会,“走出去、请进来”等,不断搭建学生就业平台,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人才。根据学院上级主管部门统计结果,该院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连续几年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该院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社会适应能力强,工作踏实认真,积极肯干,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

由我国大学评价领域知名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研究表明:2004年在全国583所本科院校的排行榜中,宝鸡文理学院名列318位,其中在陕西省本科院校排名第17位;2005年在全国609所本科院校的排行榜中,宝鸡文理学院名列第326位,其中在陕西省本科院校中排名第16位。

三、实施人才强校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强校是高校持续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在高校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谁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优势、科学研究优势和服务社会优势,谁就能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在学院的办学实践中,特别是2000年以来,他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确立了“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为目标,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重点,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注重用实际行动重视人才,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保障人才。先后出台、实施了《关于选拔和培养高层次才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措施,选拔培养了95名高层次人才,委托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8人,现在学院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学院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而且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聚集了一批人才,他们在完成学院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主动投身到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例如,历史系的专家教授,自建系以来,在“服务地方,回报一方水土”方面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编写出了宝鸡历史大事记、宝鸡市志、宝鸡五千年、宝鸡城市史、宝鸡文化丛书、炎帝与姜炎文化等大型历史文化书籍;点校了重修凤翔府志;参与组织策划了一年一度的宝鸡炎帝节,2005年3月份,参与市旅游局旅游新点开发论证;5月份,参与宝鸡市地方志办公室“部门志”的审稿;7月份,在电视台作了“抗战中的宝鸡”专题节目;8月份,参与起草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祭文,在电台作祭祀礼仪总解说,在祭祖学术会议上作了“炎黄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报告;该系学生长年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作义务讲演等。经管系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可喜成绩。他们系的教师中有4人分别兼任宝鸡市委政研室特邀研究员、宝鸡国家高新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宝鸡社科联兼职研究员;主持省委、省政府创建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研究,其成果作为陕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实施细则已于2005年12月实施;参与宝鸡市建设大城市、创建“四市”和走新型工业化等重大决策的讨论咨询,在宝鸡市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库”作用。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政法系、中文系等其它14个系的专家教授也分别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都在默默无闻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由于篇幅所限,恕不能一一介绍。

四、实施特色兴校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特色,发展优势”是学院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特色办学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高校发展实力和社会荣誉的决定性因素。作为西部的一所地方高校,他们始终坚持走特色兴校之路。在办学实践中,以“继承、凝练、培育、发展”的方针为指导,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拓展和强化学院教师教育的传统和特色,选择和培育学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生长点。

发展优势是学院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在学院的办学实践中,他们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积极投身“一线两带”建设和“两个结合”(即高校与科研院所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开发区和企业结合)之中,主动参与宝鸡高新区创新体系建设,联合成立“宝鸡文理学院工程技术中心”,为转化开发科研成果搭桥铺路。扶持和发展周秦历史文化、宝鸡民间工艺美术、秦岭山脉太白山中草药的开发和利用、灾害监测与预防等学科研究优势。同时,从学院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和科研团队结构以及中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在多学科交叉研究与人才培养、陕西地缘文学、区域经济研究和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地方院校研究和基础教育研究、环境污染和渭河治理等方面找准发展方向,培养和增强新的发展优势。截止目前,该院共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数学、自然地理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灾害检测与机理模拟”和“植物化学”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有“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还成立了人文素质、周秦文化、非线性物理、应用化学、机电工程、计算机软件、城乡经济、计算与信息科学、教育科学、自动化等10个研究所。学院的专家教授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中,勤奋耕耘,在各自的学科专业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2000年以来,学院共获准立项的国家、省、厅(市)级和学院科研项目620余项,其中2004—2005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3300余篇,其中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60余篇,被SCI、EI、ISTP索引的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140余部,获地市厅级以上奖励260余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富有优势和特色的周秦文化研究,人文素质教育,太白山脉中草药的开发和利用,区域经济研究,灾害学研究和减灾教育。

宝鸡文理学院地处周秦文化发祥地的中心地带,这种历史文化的“地脉”成为研究周秦文化不可多得的地缘优势。同时,学院有一批专家学者对周秦文化有特殊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周秦文化研究的主要特色是把周秦文化和宝鸡地方史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人员先后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130多篇,先后主办和承办了国际周秦文化研讨会、全国炎黄与汉民族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训练为手段,以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为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具有辅修性、普及性、开放性,培养具有深切人文关怀、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人才竞争的迫切需要。

太白山是我国著名的秦岭山脉的主峰,享有“国家动植物博物馆”、“天然药库”和中国西部“药谷”的美誉,中草药疗效好声誉高,中药材品种多产量大,药效成分含量高用途广,中草药生长空间广面积大。陕西省教育厅根据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及中草药发展相关政策,结合该院所处地区的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及近年来在中草药研究中做出的突出成果,在该院组建了陕西省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旨在开发利用宝贵的太白山中草药资源,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中草药的现代化及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在对区域经济理论全面深入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该院区域经济学学科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一是区域企业发展与体制创新研究;二是区域农业发展与经济调整研究;三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在实践中,该学科组成员经常深入宝鸡地区进行调研,积极参与宝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城市管理、企业管理、农业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等。近五年来,该学科共承担省政府、省教育厅、市政府及本院研究课题18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省政府、教育厅、市政府及本院优秀科研成果30多项。

宝鸡文理学院的自然灾害的研究和减灾教育,是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在我国的开展应运而生的。1995年12月获准成立了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宝鸡“全国综合减灾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依托,以危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和环境灾害为研究对象,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以区域综合减灾为目标,在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自然灾害区划、区域灾情形成机制、灾害风险感知与评估以及减灾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4年,《中国西部公众灾害感知的地理研究》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年,《渭河下游流域土地风险评价及区域研究》和《关中地区1000年渭河洪水变化研究》两项课题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公众对灾害的心理反应及其干预机制》获批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有部分成果获得宝鸡市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陕西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减灾教育方面,除了不定期地为宝鸡市及其毗邻地区培训减灾管理干部外,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将灾害学方面的课程渗透到本科学历教育之中,目前已经编写了《灾害学导论》、《灾害对策学》、《气象与气候灾害和减灾对策》、《环境保护通论》,形成了以区域灾害为特色的地理科学本科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其成果获得了三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实施服务地方发展战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这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低、对社会贡献大小的主要标志。学院的发展定位决定了学院只有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突出地方性,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赢得发展机遇,提升竞争力。在办学实践中,他们紧紧围绕“科教强省”“科教兴市”的地方发展战略和宝鸡“四市”建设目标,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强化区域服务意识,利用区位优势和智力优势,主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输送地方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贴近地方发展实际设立科研项目,开展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活动,积极与地方建立共生共荣的关系,使学院发展的优势得以延伸、彰显,生存与发展空间得到拓展,不断提高学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决策咨询等方面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在宝鸡市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中,该院有53名学者教授的50项研究成果分获一、二、三等奖,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回顾过去,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学院的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十一五”时期将是宝鸡文理学院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我们相信,宝鸡文理学院一定会在新的征途上迈出新的步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