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生命 有一种硬度
他17年扎根毛乌素沙漠深处,他用17年的坚守,见证了韩家湾煤矿从无到有的过程,17年,他以奉献成就着自我和这座煤矿企业的壮大——
为见到这位蒙族汉子,我们从神木大柳塔驱车,在荒芜的毛乌素沙漠上穿行了足足两小时,风扬起的沙尘满天,才到地方,有人便大声地喊着:“老叶,灯泡坏了,快给我们修修。”一位中年汉子带着工具跑了出来,他便是这家煤矿的副矿长叶秀林。叶秀林的简历是这样写的,1979年从河北老家入伍,1989年分配到当时隶属兰州军区后勤部的陕北矿业局工作,1998年根据中央决定,他随企业一同移交地方,就地转业到韩家湾煤矿工作。
韩家湾煤矿地处毛乌素沙漠深处,这里丘壑纵横,一年中有四五个月风沙弥漫,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叶秀林一呆就是17年。当时没有电,仅靠一台发电机维持办公、生产;没有路,只能沿着河床走向寻路;没有吃的,只能到附近农家买;没有住的,只能窝在帐篷里;生产用材料,得到60公里外的东胜去买,靠人肩背扛运回来;仅有的一台电视机,只能收一个台······回忆这段创业初期的艰辛,叶秀林一脸平静,听者却为之动容。
也许正是军旅生涯的历练,铸就了叶秀林实干奉献的精神。韩家湾煤矿党支部书记给记者讲述了几个事例:
事例一,2003年春节,由于地面供水管抽完后未放彻底,寒冷的气温致使管路冻坏,不能上水。叶秀林当即带人赶到现场挖管路、烤水管,在冰天雪地里连续干了30多个小时,才排除了故障,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供水。
事例二,2004年的一次沙漠大风暴把该矿的6KV供电线路水泥杆刮倒6根,矿井面临停电停产威胁。当时在外地的他闻讯后立即赶回矿,带人在肆虐的风沙地里奔跑抢修,强忍着饥饿和腰腿麻痛,连续干了十几个小时,直至恢复供电,保证了生产正常进行。
煤矿生产现场在井下,干部的工作岗位也就在井下。从最基层干起来的叶秀林深知这一点,他多年如一日坚持深入井下,把安全与生产的任务落实到现场,平均每月下井在25次以上,每月到采掘工作面16次以上,现场抓安全生产。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