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类活法
文\陈文野
《红楼梦》里平儿,可算是“凤办主任”。一个并无过人之处的普通丫头能荣任此职,在丫头堆里自然十分抢眼。不过,其中也有种种苦衷,首先就是得时时揣摸凤姐之意。其对上意的揣摸之准,书中屡有描写。如有一次凤姐“正要找几处利害事与有体面的人来为例,作法子镇压,与众人作榜样”时,袭人却正派了秋纹去请示何时可领取月钱。平儿拦住秋纹道:“你快回去告诉袭人,说我的话,凭有什么事,今日都别回。若回一件,管驳一件;回一百件,管驳一百件”,“何苦你们先来碰在这钉子上呢?”秋纹顿时通窍,忙向平儿称谢说:“幸平儿姐在这里,没得臊一鼻子灰。”假如这时平儿不知上下,径直带了秋纹去见凤姐,岂不要闹出事来?而且,还要给自己落个不好,所谓“影响前途”。这只是件小事,但正因为事小,更显现出平儿这方面的心机。当然,这是小说中的描写,纯属虚构。
但是,史实中也不乏揣摸上意的典型。如隋末唐初的裴矩,在荒淫奢侈的隋炀帝面前,他以谄媚邀幸得宠,官至民部侍郎;隋炀帝常夸他:“奉国精心,大识朕意。”隋王朝崩溃后,他又入仕于唐。这时,他却一反常态,“每犯颜直谏”,从而做了民部尚书。唐太宗称他:“能当官力争,不为民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裴矩历经两代,为何佞于隋而位进,诤于唐而擢升呢?其原因正在于他对上的揣摸。隋炀帝荒淫奢侈,自然喜欢奉迎,所以,在隋炀帝面前,他以拍马手段来求位进,是个佞臣。而唐太宗大唐初定,正是励精图治的时候,必然喜听诤言,所以,在唐太宗面前,他以犯颜直谏求得擢升,是个诤臣,不论你怎么评价他,对他齿冷,但面对不同的主子,他始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善于揣度上意,以至对上意拿捏得恰到好处,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十分不简单。就如平儿,通读全书,在丫头堆中确实算不上顶尖的那一个,但因做过王夫人家的通房大丫头,有了被重用的基础,又明白此道的关键利害,所以专注,使这方面的心机终于发达而至过人,做了高级丫头。而裴矩,则不是一个丫头所能相比较的。从他面对两个主子的截然不同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有大聪明、大学识的人。因为,对昏君拍马好混,只要不顾廉耻地去做就行,无须本事。可是对明主直谏,却要有真本事才谏得出个道理来,而且,所谏之言既要犯上又不能惹得主子怒不可遏,招来刀斧修理自己。
揣摸上意实在是人生之累,而且是大累。但是,此风绵绵,是永远不会绝迹的。不论古今,总有人将其发扬光大。我禁不住想,这么做,甚至专注于此道,是可以使自己达到某一方面的目的,进而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混出“得意”两个字来。然而,这么做的同时,人格所受的损失,岂是“得意”二字就能弥补的?
这大概也正是当今不少人追求内心的自在与适意的个中原因吧。人生,这也算一类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