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11日
北国周末-头版
01

“起步价”逼死了打工子弟学校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以一纸通知取缔了该区的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1万多名农民工子弟需要寻找新学校上学。办学启动资金需要150万元,还需具备200米环形跑道……打工子弟学校难以“达标”,拿不到“办学许可证”。(《人民日报》2006年8月8日)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一纸命令,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之歇业。可见,打工子弟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性质等同于“非法”。

海淀区教委的官员,大抵不会为子女读书而犯愁。对辖区内的打工子弟学校,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他们自以为是在执法,此举程序正义,行为公正,问心无愧。然而,他们哪里知道,外地到京城打工者的难处。假如民工有北京市户口,经济上足够担负子女在首都公立小学读书的费用,也许,压根就不会出现打工子弟学校,更不可能有这类学校的蓬勃发展。尽管存在的未必都是合理的,但是,世上绝大多数的“存在”,往往是有原因的。打工子弟学校就属于其中之一。如果北京市教委能够解决外来打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用不着海淀区教委下令,市场也会淘汰这些校舍条件差、办学规模不大的打工子弟学校。

打工子弟学校被取缔的理由,是办学的启动资金不足150万元,学校没有200米的环形跑道。试问一句:抗战时期的学校,具备这些条件吗?没有跑道,学校不是照样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现在,对于特殊群体的子女,为何就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不让一个打工人员子女辍学为最高宗旨,偏偏不顾实际情况,搞形式主义的一刀切?

启动资金、环形跑道这类硬件,如今变成了举办打工子弟学校的起步价。这些条件,是谁制定的,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制定的标准能否全国通用,遇到特殊情况能不能变通?这一连串的疑问,需要包括北京市海淀区在内的所有教委的官员仔细想一想。

记得春节晚会上,牛群主演的一个小品,说的也是在京的打工子弟学校被官方刁难的事情。没想到,小品中的情形,不幸被言中了。所不同的是,小品中的打工子弟学校,最终化险为夷,生活中的海淀区这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却无法以喜剧形式“复活”了……

(刘海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