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冗官其实也是一种腐败
一个贫困县,有11名正副县长。一个县级公安局,有15名正副局长。一个只有20个人编制的县级审计局,领导班子成员有10人,基本上一名领导管一名兵……。这都是已经见之于媒体的报道。可以说,地方政权的冗官现象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冗官,其实是一种腐败。
第一,从历史上看,哪些朝代冗官最多?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是宋朝和清朝。宋朝和清朝恰恰是我国历史上国家综合力量最弱小、政治上最腐败的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哪个时期冗官最多?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这个时期,既是我国经济建设最好的时期,也是建国以来腐败最为猖獗的时期。
第二,冗官,是对法律法规的挑战,是没有法律意识的表现。法,其实也是一种规定。编制,是规定,也是法律。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已经有了成就的文学青年要求调到文联工作,宣传部长竭力赞同。但文联没有编制了,不能进人。宣传部长将此事拿到常委会上讨论,要求增加编制。组织部长等其他常委一致认为,编制就是法规,不能朝令夕改,否决了宣传部长的提议。九十年代后,经历了几次机构改革,每次改革,都对一个单位的总人数、领导职数、单位职责作过规定。应该说是有法可依。然而,在这些领导人面前,不是法规,而是儿戏。
第三,冗官,从表面上看是对法律法规的挑战,是没有法律意识的表现,但如果从深层次看,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近年来,市、县主要领导在某些地方调动频繁。每换一个主头,有的从个人的政治需要出发,要提拔一批人;有的从个人的经济利益出发,要卖一批官。无论是提拔的好,还是卖掉的也好,都总不能无缘无故地将原有的官员撤换。于是,官吏就越来越多。二是无序性。有的地方的官吏越来越多,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因。而是在官吏的安排上搞“无政府主义”。 (郑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