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17日
头版
01

为了孩子们灿烂的笑容

——一名支教志愿者的心语

要找一名在基层支教的志愿者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去学校的车很少,而且需要等很长的时间。从宝鸡市区到千阳县城需要40多分钟,从千阳县城等到车之后,又走了40多分钟的盘山路,终于来到了张海权所在的崔家头中学。

张海权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一年期的志愿者。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讲历史课,下了课之后,才有机会和他交谈,他给我拿出了他所写的支教心语,上面都是他由感而发写的一些心得。我从中摘录了几段。

“条件的确有些艰苦。”

“崔家头镇是一个偏远的村镇,环境的艰苦超出我的想象。来到这里,没有人强迫。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遇到困难就应该克服一下,想想那些已经在这里工作一辈子的老师们,他们能吃得苦我也能吃。”

“来到这里,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是到了之后,感到还是比原来想得要艰苦一些,不过其他老师能克服,我也一定能克服,现在唯一不适应的就是天天吃面了”,张海权笑着说。学校的灶上只有素面和肉面,菜一般是土豆和萝卜,早餐的时候有时有麻花、鸡蛋。不过都很便宜。

“我感到责任重大!”

“作为一名‘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来到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陕西省贫困县千阳支教,我,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特别的沉重……我愿意做他们的桥,通过我,他们可以走出大山,走出贫穷,走出落后,走进文明,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张海权说:“来到农村支教就是想锻炼一下自己,但是这里的情况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在这里,家庭经济条件好一点,成绩好一点的孩子都去了县城的千阳中学。这里的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崔家头中学每届有150名左右的学生毕业,但是通过学习能够真正走出去的人没有几个。绝大部分的孩子初三毕业或者没毕业就流向社会了。所以初中阶段的教育对他们来说是特别的重要的,我想我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下转二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