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为农民呐喊
——访著名作家贾平凹
10月23日,在宝鸡文理学院新校区,笔者有幸见到了应邀前来该院讲学的著名作家贾平凹。贾先生朴实厚道,一脸的和气。当我们讲明来意后,他在百忙之中,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问:据我所知,《秦腔》是您以自己故乡陕西丹凤县棣花街为原型,创作的一部带有家族传记色彩的长篇小说。它与您以前创作的《废都》、《病相报告》等长篇小说在题材内容上都不相同,请问您为何要创作这样的一部小说
贾: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件事,也是我要写《秦腔》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伯父去世后,我回老家奔丧。以前我们村上人死了,给坟里抬棺子时,都是本村的青壮年男人抬,结果现在村上的青壮年男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连抬棺子的人都没有了。没办法,只好到周围几个村子去请人来帮忙抬,才安葬了我伯父。农村现在都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男人不外出打工挣钱,孩子上学、看病、盖房要花钱咋办?从哪儿来呢?二是七八十年代,县剧团可以说是一个县的门面,谁能到剧团工作简直是最光彩最让人羡慕的事情。但现在各县剧团都不景气,大多维持不住,纷纷解散了。我伯父家叫的吹手班,我回去一看,都是我以前在家认识的,原来在县剧团唱戏的那些人。他们一看我都不好意思,很尴尬。你想昔日无限风光、春风得意地光环场面不复存在,他们还能说什么?我感慨很多,我坐不住了,我有话要说。我要把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巨变的生活真实地记录反映出来,把农民兄弟的痛苦、悲哀、无奈和希望表达出来,希望以此能引起全社会和大家的共同关注。
问:《秦腔》是您创作的第十部长篇小说,也是您创作手法、风格的一次新尝试和新突破。请问这样冒险您怕不怕?您满意吗?
贾:《秦腔》的手法、风格确实与我以前的作品大不一样。它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清晰明了的段落结构。粗看起来显得杂乱无章,没啥意思。但这书是我写给故乡的,写给农村农民兄弟的,只要生在农村,在农村生活过,愿意了解农村现状、关心农民的人都不难理解。至于有的人说他看不懂,这不要紧,只要你想看,只要你怀有一颗对农民善意的心,慢慢就会看懂。
问:《秦腔》是反映当前农村希望和矛盾交织的缩影,您已经把创作农村题材的这个盖子揭开了,而且揭的很成功。请问您下一步有何打算?
贾:对当下社会人心的敏锐感应和深切关怀,不断进行艺术探索,为读者提供新鲜而富有意味的文学话题,是我永远的追求和一贯坚持的做法。现在从上到下都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当前“三农”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很多,这与和谐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太多了,太需要人们重新认识和迫切重视了。我收集、了解“三农”这方面的素材不少了,有的还相当严重,发人深省。我已涉及这个领域,感动我的东西太多太多,我要好好琢磨,充分准备,等时机成熟了再出手。创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不能一挥而就,它需要时间的打磨,我会拿出读者满意的新作的。 (韩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