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07日
社会·法制
04

新型毒品魔掌伸向懵懂青春

午夜,夜色阑珊。在一迪斯科舞厅内,疯狂的音乐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尖叫声,刺激着大厅内每一个人的神经。17岁的晓蒙和四个同学也夹杂在人群中,激烈地抖动着身体。常来跳舞的她这次有些不同,有人推荐她服用了一种粉色的小药丸。“感觉真‘爽’,非常兴奋!”这个小药丸就是所谓的“摇头丸”,而晓蒙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吸食毒品。

有类似经历的芸芸才16岁。在一次大量吸食“K粉”后,她和几个“朋友”在包房里“玩刺激”,直到公安人员在房间里将赤身裸体的她及四五个男人抓获时,她还在疯狂地跳动着。“当时有人提议吃‘K粉’,说感觉会飘飘欲仙。我曾经吃过几次,当时没有什么不良的感觉。见大家都吸了,我也加入了,后来就恍惚了,浑身燥热。”

到了戒毒所,晓蒙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后才明白,自己已经染上毒瘾。“其实我并没有想过要吸毒,只是觉得好奇。可是自从有了第一次,再不吃就觉得不过瘾,服用量也在逐渐增多。直到以后严重依赖,甚至无法正常读书和生活”。

芸芸也离开了学校,被送进了强制戒毒所。她的身体已经发生病变,尚未成年就诱发了心脏病,室颤、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症状折磨得她面色惨白,嘴唇青紫,最近一段时间甚至出现了肾衰竭症状。家人痛不欲生。

在禁毒教育基地,记者见到了新型毒品的真面目。这些毒品大多是片剂和粉末,做工精美,形状新颖,颜色鲜亮,并且都有很好听的名字:绿色的摇头丸叫“绿蝴蝶”、红色的叫“亚当”、金黄色的叫“郁金香”。不难看出,这些毒品在尽力迎合青少年。

“摇头丸”、“K粉”俗称“迷魂药”,有强烈的兴奋和致幻作用,长期服用可造成行为失控、精神病和暴力倾向,过量服用则可造成猝死。这是一种最为典型的新型毒品,虽然它的危害甚高,可在一些未成年人眼中,这些毒品却“没有那么可怕”。记者曾就“识别新型毒品的危害”问题随机采访了舞厅里的一些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回答令人忧虑:“摇头丸就是在跳舞时吃的。可以增添力量,跳起来不累,哪能上瘾呀”、“摇头丸怎么是毒品啊”……调查表明,很多低龄吸毒者的“第一口”都是在同学聚会、舞厅狂欢等活动中尝试的。

从事多年刑警工作的王鹏举告诉记者,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多采用针管注射等方法吸食滥用,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对注射的方式有一定的抵触和排斥感,但新型毒品多为药丸,直接含服,很多未成年人容易放松警惕。与传统毒品高昂的价格不同,一粒摇头丸的价格在70元左右,一般人都能承受。

国家刑法规定,贩卖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一旦达到了50克,就可以判处死刑,但是贩卖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罪量刑的尺度。一些毒贩正是利用了这一法律空白,纷纷转而贩卖新型毒品,以逃避法律打击。 (崔峰 颜秉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