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莫被“建议零售价”忽悠了
本报讯 一条西裤建议零售价380元,批发价只有50元;一件普通的毛线衣标签上的建议零售价是428元,一名女顾客软磨硬泡后最终以90元成交。记者近日走访了西安一些大小商场、超市时发现,大部分商品都标注了建议零售价、市场指导价等字样,但实际售价远低于所谓的建议零售价,并且其间价格差距之大,令人瞠目。家共同为消费者设的一个套。”一熟知内情的业内人士如此评价。这位人士透露了其中的“猫腻”:建议零售价是厂家与销售商之间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达成的默契,目前市面上标注的“建议零售价”很多是生产企业直接印制在包装上的,也有部分是商家自己印上去的。
对此现象,西安市物价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尽管“建议零售价”做到了明码标价,但其标价与实际售价不符,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仍不符合《价格法》的规定。我国的价格管理法规中,目前还
在西安一商城做服装生意的刘老板告诉记者,商品贴上“建议零售价”标签意味着“升值”。消费者一般比照“建议零售价”来还价,只要比“建议零售价”少几元、几十元就会觉得相当满意,消费者往往被”建议零售价”温柔宰过了,却还不知痛。
“说白了建议零售价就是生产厂家和商没有“建议零售价”这一概念,处于法律的盲区。因此,有关专家提醒,消费者在选购打折商品时,应理性消费,按需购买,切莫让建议零售价“忽悠”了。 本报记者 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