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地位认同感低折射深层次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社会蓝皮书指出,中国城乡居民社会经济地位在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五个层级中,认为自己属于“上层”的仅占0.5%,属于“中上层”的占5.4%,属于“中层”的占39.6%,属于“中下层”的占29.1%,归入“下层”的占24.5%;此外,1%为“说不清”。(12月26日《新京报》)
认为自己属于“中低层”和“低层”的,合计起来高达53.6%,这个比例确实有些高。如果说“中层”比例偏低是一个问题的话,那么,“中低层”和“低层”比例合计如此之高,就更是一个大问题了。
高达53.6%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有些不堪生活重负的现状。几年来,一方面城镇居民买房越来越难,医疗越来越贵,子女上学费用越来越高,养老也缺乏足够的保障。另一方面,职业又有些不稳定,下岗、失业的现象又时有发生。两头挤压,他们自然无法把自己归属到“上层”或“中层”了。而农村居民则更是如此,对他们来说,有一个基本生活的保障就已是比较满足了,更不奢望把自己列入“上层”和“中层”。
其次,说明一半以上的百姓认为,他们没有从改革和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利益。“看病难、看病贵”成居民第一问题,说明医疗体制改革并没有使多数百姓受益,反而把他们推向了看不起病的境地;“就业失业问题”成为第二问题,说明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足够多的就业机会,百姓从高经济增长中得益不大;“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排在第三位说明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使改革发展的相当一部分成果被少数人攫取,使大多数人收入增长不多,导致贫富悬殊拉大并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蓝皮书》也指出,当前的改革使百姓的普惠性降低。 (余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