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英语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
小语种日趋走红
近日,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内的全国19所高校非英语语种专业获准提前招生,拉开了新一轮高考填报志愿的序幕。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考试频道联合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526名志愿受访者中,73.8%的人愿意报考外语类专业,其中71.8%的人更倾向于小语种专业,18.4%的人选择了英语,9.8%的人没有明确表态。可见,在外语类人才持续走俏的今天,小语种开始逐渐取代英语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
一向被视为冷门的小语种专业在近些年的走俏,是以就业率和薪酬屡创新低的现实为背景的。很多毕业生惊讶地发现,在学校里4年都处于边缘位置、不怎么起眼的小语种专业,在就业市场上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据中国教育在线报道,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开设的十几个小语种专业,100%的高就业率已经持续了好几年。2005年以来,全国就业市场对精通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开始成倍增长,已经出现过十几个单位争抢一个毕业生的局面。
小语种的号召力已经影响到招生报考环节。早在2005年4月,北京学生报考小语种的录取比例就已经高达50:1。2006年年底,四川省教育局预测,本省小语种专业的录取率将由去年的6:1上涨到10:1左右。
本次调查显示,大家之所以愿意学习小语种,首要原因在于“人才紧缺,好找工作”(55.6%),其次是因为“对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有兴趣”(45.9%)。此外,“使用该语言的国家与中国交流频繁”(26.3%)、“收入水平高”(27.2%)、“物以稀为贵,学出来就是专家”(25.5%)等都是小语种的吸引力所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具有优势之外,不少小语种专业的在读学生就算勤工俭学,也能找到“含金量”更高的工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班牙语系的大三学生小李,前段时间陪同一秘鲁商人辗转汕头、上海、义乌当随身翻译,日进70美元,短短20天就成了“万元户”。记者了解到,按照市场价格,“西译汉”(把西班牙语翻译成汉语)的笔译价格为200元/千字,“汉译西”的价格则会更高。相比之下,“英译汉”的笔译只有80元/千字,低的甚至只有50元。
调查中,分别有5.8%、2.5%和2.1%的人认为,既然要学小语种,就该选择希伯莱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小语种中的小语种来学。希伯莱语是以色列的通用语言,而斯瓦希里语、豪萨语都是非洲大陆多数国家的通用语言,适用人口众多,前景也是相当广阔。尽管调查中76.8%的受访者声称“不会因为某种语言的使用范围是发达国家或富裕地区而选择该语言”,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些小语种在我国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并不高。
复旦大学一家外语培训中心,小语种培训琳琅满目。 李江松 摄
专家指出,小语种专业人才需求量少,就业形势很难预测,一定要谨慎评估风险,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
(成梅)